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老年肋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策略及效果评价

作者

张小兰

习水县人民医院 564600

引言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衰退、骨质疏松及基础疾病多发等特点,是骨折的高发人群。肋骨骨折在老年群体中常见,尤其在跌倒或轻微外伤后即可发生。术后,老年患者因活动受限、疼痛明显及卧床时间延长,极易出现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风险。DVT 不仅延缓康复,还可能引发致命性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 DVT 预防护理策略,并评估其临床效果,对保障老年患者术后康复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老年肋骨骨折术后 DVT的发生机制与危险因素,提出综合护理干预策略,并对其预防效果进行评价,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一、老年肋骨骨折术后的护理挑战

(一)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术后恢复难度

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处于退化阶段,心肺储备能力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免疫功能减弱,术后伤口修复能力普遍较差。骨质疏松不仅使骨折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也延长了骨折愈合周期,并易合并其他骨骼或关节损伤。此外,老年患者常伴随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病症在围手术期可能加重,进一步削弱了机体对外界应激的耐受性。疼痛耐受性下降导致他们更倾向于避免活动,而长时间的卧床会明显减慢下肢静脉回流,增加血液淤滞的风险。此类患者在术后还易出现食欲下降、营养不足、呼吸功能减退等问题,这些都会间接影响康复进程并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提供条件。

(二)肋骨骨折术后的护理难点

肋骨骨折术后患者常因骨折部位疼痛及手术创口牵拉而限制深呼吸、咳嗽和翻身活动,这不仅影响肺通气功能,易造成肺不张和感染,还使患者减少下肢运动频率,导致静脉血液滞留。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血液黏稠度本就偏高,加之长期卧床,血栓形成风险成倍增加。部分患者因担心骨折移位而拒绝早期活动,护理人员需要在保护骨折稳定的前提下,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安全的翻身、坐起、床边活动及下肢被动锻炼。同时,还需兼顾呼吸功能训练与疼痛管理,确保患者既能有效排痰,又能尽早开展功能活动。这种“稳定骨折—控制疼痛—促进活动”的平衡把握,是护理工作中的核心难点。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与危险因素

(一)DVT 的发生机制

DVT 的形成符合经典的“Virchow 三要素”理论,即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皮损伤的共同作用。对于老年肋骨骨折术后患者,手术创伤及麻醉应激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和凝血系统激活,使血液持续处于高凝状态;术中长时间的体位固定及术后卧床休息,会显著削弱下肢肌肉泵功能,导致静脉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同时,术中牵拉、静脉置管及药物刺激可能对血管内皮造成不同程度损伤,促使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这些不利因素在老年患者中往往叠加存在,血管弹性减弱、内膜易损且修复能力下降,使得术后血栓形成的几率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且一旦形成,栓子脱落风险更大。

(二)DVT 的危险因素

临床观察表明,老年肋骨骨折术后患者普遍存在活动受限、卧床时间长及疼痛明显等问题,导致静脉回流阻力显著增加。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其血液黏稠度、凝血因子水平及炎症指标多处于异常状态,使血液处于高凝倾向。此外,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失血量大、围手术期补液不足或机体存在脱水,均会进一步加重血液浓缩,增加血栓形成的几率。部分患者由于术后康复指导不足、功能锻炼滞后,或因护理资源配置不足而未能及时落实物理预防措施,使得 DVT 的发生风险持续存在,甚至可能在出院后延迟发生。

三、老年肋骨骨折术后DVT 的预防策略

(一)药物预防

抗凝药物是预防 DVT 最直接且循证证据充分的方法。常用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等,这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化,从而阻断血栓形成过程。护理人员在实施药物预防时,应严格遵医嘱,监测患者凝血功能(如PT、APTT、INR)及血小板计数,防止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同时,还需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确保药物代谢及排泄正常,以避免药物蓄积引起不良反应。对于高危患者,如既往有血栓史或合并多种危险因素者,应在术后 24 小时内启动抗凝治疗,并结合病情动态调整剂量和疗程。在用药过程中,需详细记录用药时间、剂量、给药途径及患者反应,保证治疗的可追溯性与安全性。

(二)物理预防措施

物理预防包括间歇性气压装置(IPC)、弹力袜、下肢被动活动等,主要通过机械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积。对于术后不能下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每日进行被动踝泵运动、下肢屈伸和股四头肌等长肌群的等长收缩训练,以模拟行走时的肌肉泵作用,改善下肢血流动力学。间歇性气压装置可通过交替充气压迫下肢,促进深静脉血流速度,弹力袜则通过均匀外压改善浅静脉和深静脉血液回流。在使用物理预防工具时,应根据患者腿围和皮肤状况选择合适型号,并定期检查皮肤,防止压疮、擦伤或湿疹等不良反应。

四、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一)DVT 发生率的比较分析

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综合预防策略(药物 + 物理措施)的患者,其术后 DVT 发生率显著低于仅采用单一预防措施的患者。统计数据显示,多元化干预能使血栓发生率降低约 40%~50% ,在合并高危因素(如长期卧床、既往血栓史、合并心肺疾病等)的患者中,预防效果尤为显著。这种差异在多家医院的回顾性数据中均得到了验证,提示老年肋骨骨折术后的护理不能片面依赖某一种方法,而应注重多措施协同配合。药物抗凝可直接抑制血栓形成过程,而物理措施则改善血流动力学环境,二者互为补充,才能在减少血栓形成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出血等并发症风险,从而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最佳的预防效果。

(二)患者恢复情况与生活质量评价

综合护理干预不仅显著降低了血栓发生率,还在促进患者整体康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接受综合干预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速度明显加快,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提前 12 天,呼吸功能改善更为理想,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在生活质量评分方面,包括日常活动能力、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及社会参与度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对护理满意度更高,依从性更好,有助于形成良性康复循环。这种涵盖身体康复、心理调适及生活功能恢复的全方位护理理念,为老年骨折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提升和社会再融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结语

本研究表明,在老年肋骨骨折术后的护理中,药物预防与物理干预相结合的综合策略能够有效降低 DVT 发生率,并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未来应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并加强患者与家属的健康教育,从而在降低 DVT 风险的同时,提高老年患者的整体康复水平和生活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晏敏 , 熊惠芬 . 针对性护理对策对老年脊柱骨折患者压力性损伤及DVT 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 ,2024,30(23):63-65.

[2] 董晴晴 , 曹梦露 , 冯莹 . 风险评估策略下分层护理干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与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的影响分析 [J]. 中外医疗 ,2024,43(28):174-178.

[3] 张光尧 , 王伟 , 葛昊 , 等 . 老年髋部骨折术前等待时间对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的影响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4,31(2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