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力系统中电气工程接地技术的改进与安全保障

作者

刘海龙

天津京河新能源有限公司 天津 301509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特高压电网已经投入运行,新能源发电(风电、光伏)接入和城市配电网的智能化改造等,使得电力系统运行环境复杂程度提高,对接地技术也由“满足基本的接地电阻”向“高可靠性、抗干扰性、长寿命”等方向提出新的要求。

一、电力系统电气工程接地技术的改进路径

1. 接地材料的革新

(1)铜包钢复合接地体

铜包钢接地体采用“低碳钢 + 紫铜”的接地极结构,钢的强度高,铜导电性好、耐腐蚀性强。导电率是热镀锌钢的 3 倍以上,耐腐蚀性是热镀锌钢的5~8 倍,在沿海地区使用寿命达30 年以上。铜包钢接地体水平敷设或垂直打入,接地施工难度与热镀锌钢相同,仅为纯铜接地体的 60% ,现已在 220kV 以上的变电站使用较广。

(2)石墨烯复合接地材料

石墨烯复合接地体是石墨烯导电填料和环氧树脂、碳纤维构成,具有“电阻小、耐腐蚀、柔软”的复合接地体材料,其电阻率小于 5×10-4Ω⋅cm ,在土壤中形成的导电通路稳定,降阻效果稳定;耐酸碱腐蚀,在 pH 值 2-12 的土壤中性能稳定,适用于化工、沿海等恶劣环境。某化工园区 110kV 园区发电,接入石墨烯复合接地体,其接地电阻率从 8Ω 降为 0.4Ω ,无腐蚀,运行 3 年无腐蚀。

(3)柔性石墨接地体

柔性石墨接地体是由膨胀石墨和金属网芯组成,可以任意弯曲,用于较复杂的山区地形的变电站,其具有:在施工过程中不用挖深沟,可以敷设在地形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导电性好可以将雷电流快速地分流,降低接地电阻等优点。

2. 接地网结构的优化

(1) 特高压变电站:“同心圆 + 辐射状” 接地网

而对于暂态电流较大的特高压变电所,采用“同心圆主接地网 + 辐射状延伸接地极”的方案,即主接地网采用铜包钢构同心圆,消除或减小电流的集肤效应;由主接地网辐射状延伸至接地极,接地极延伸长度根据土壤电阻率而异(一般 50-200m ),增加电流的散流能力。

(2)新能源发电场:“联合接地网”

风电场、光伏电站可与设备基础进行联合接地。风电场可将风机基础、箱变基础与地网进行联接,利用混凝基础中的钢筋做为辅助接地极,光伏电站可将光伏阵列支架、逆变器基础进行联接,与地网相连,形成“多点接地,联合散流”网,节省接地体数量,降低了工程费用,提高了可靠性。

(3)城市配电网:“电缆沟 + 接地极” 一体化接地

在城市配电网接地网敷设地下管线的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电缆沟+ 接地极”的技术,铜包钢接地面沿电缆沟的侧壁敷设与电缆支架、接地引出线可靠地敷设相连接,每 50m 垂直接接地极与水平接地敷设相连接,无须再单独挖地沟,节省了接地空间,提高了配电网的接地质量。

3. 降阻技术的升级

(1)深井接地技术

深井接地,土壤电阻率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地区,采用开凿( 50-200m )深井将垂直接地极(铜包钢棒)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的低电阻地层,通过地下水来增加散流能力,比利用垂直接地极大 3-5 倍,目前我国华北地区某 500kV 变压器采用的是深井接地,其接地电阻从 10Ω 降低到 0.45Ω ,运行 5 年至今未上移。

(2) 电解离子接地技术

电解离子接地法即在接地体内部装填电解离子填充物,利用土壤中的湿度,使其缓慢地释放出导电离子,在接地极周围形成一个极小的电阻值的接地极,可以在干燥地带及高阻值地带降阻,免维护。

(3) 新型环保降阻剂

传统型降阻剂易腐蚀,易板结,新型环保型降阻剂以膨润土、石墨为主,

加入缓蚀剂、稳定剂后具有“无腐蚀、长效化、环保无污染”的特点, pH=7~8 ,对接地体的腐蚀 <0.02mm/a ,吸水性好,常湿不干,降阻效果长期保持。

4. 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应用

(1) 接地电阻在线监测

利用高频电流注入法或零序电流法,将高频电流注入接地网中,根据电压、电流计算得出接地电阻值,数据获取频率达到 1 次 /min 。检测仪器受电网谐波、杂流等干扰小,检测精度误差小于 5% 。某特高压变电站接地电阻在线监测平台投入后,成功捕捉到由于接地网局部腐蚀导致接地电阻增大的情况,提前半年发现接地网缺陷。

(2) 接地体腐蚀状态监测

通过将腐蚀传感器在接地体重点部位 ( 接口、地垂直接地极 ) 进行安装,将数据通过无线形式传输到后台,以接地体电阻、厚度变化间接显示腐蚀状况,超过一定数值时( 如 0.1mm /a) 发出警报。某沿海 220kV 变电所通过腐蚀监测传感器的运用,及时发现 2 夹接地体接口腐蚀,避免造成接地网断开。

(3) 地电位在线监测

变电站主控室、高压场、二次设备间等处设置地电位计,实时监测地电位,在出现短路、雷电故障情况下记录下地电位幅值及持续时间,为开展接地网优化提供数据。某 500kV 电站通过地电位监测,发现出现故障时主变场地电位差1.8kV ,接地网优化后地电位差 0.8kV

二、电力系统电气工程接地技术的安全保障体系构建

1. 制定差异化设计标准

针对不同土质、不同电压等级、不同环境,确定不同接地接地标准:在土壤电阻率地区尽可能采用深井接地、电解离子接地等接地材料;在沿海地区采用耐腐蚀材料如铜包钢、石墨烯等;特高压变电站,主要考虑暂态过电压,合理调整母线布置。同时,接地设计方案应进行 EMC 仿真分析,对地电位差进行校核是否满足设备要求。

2. 规范施工工艺

编制接地工程施工工艺标准,对重点工序进行质量标准:接地体焊接放热焊接,焊点搭接线不小于 100mm ,焊点防腐处理;降阻剂均匀铺设在接地体上,厚度不小于 50mm ,不得存在空隙;接地网敷设完成后,导通测试检查接地体接地是否可靠。

3. 推行状态检修模式

按照智能监控平台数据,用“状态检修”替代“定期检修”:当接地电阻上升、锈蚀速度加剧或地电位过高时即进行检修;对运行良好的接地装置,尽可能推迟其检修时间,节省了检修时间、检修经费。

结语

未来,电力系统的碳中和对接地技术提出了更多挑战。因此,对接地技术的改进不仅要加强跨学科研究,研究更加适用于新型电力系统接地的新技术;安全保障体系也要配合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技术,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接地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乘康 赵 . 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接地技术的探讨 [J].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19.

[2] 刘欢 . 电气工程中防雷接地技术的改进与提升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 2024(003):000.

[3] 李树峰 . 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接地技术分析 [J]. 电力系统装备 , 2019,000(003):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