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危险废物处置环节的质量监督与环境风险防控研究

作者

姜莹

新疆鑫诺德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新疆 哈密市 839000

引言:

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带来危险废物产生量的逐年增长,其引发的环境安全隐患也愈发显著。处置行为的不规范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稳定,还可能导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当前阶段,如何对危险废物处置环节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督并开展有效环境风险防控,已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借助科学监管机制与防控体系的构建,提升处置行为规范性与环境风险应对能力,正是突破当前困境、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途径。

一、危险废物处置环节的现状与监管困境

危危险废物处置是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监管效能不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危险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种类复杂多样

近年来,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使得危险废物产生量显著上升,种类也日益繁杂,涉及化工、医药、电镀、冶炼等多个行业领域。许多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时,未能同步提高对危险废物管理的重视程度,导致部分废物无法得到及时且规范的处置,非法倾倒、转移及掩埋等行为时有发生。这些情况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更加重了环境污染风险,成为环境监管工作中的重点难题。

2. 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存在明显错配

尽管国家持续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但受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技术门槛较高等因素影响,部分地区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依旧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一些中小企业因缺乏资质或面临成本压力,难以承担合规处置的高额费用,转而寻求“低价快速”的处置途径,这诱发了非法处置现象。此外,部分合法处置单位运行效率偏低、技术装备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化、减量化处理的实际效果。

3. 监管体系分散,执法协同效率低下

当前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统一高效的运行机制。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职责不清、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地方监管部门执法力量薄弱、手段有限,难以对企业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在线监控系统的覆盖率和数据准确性还有待提升,执法过程缺乏实时追踪和数据支持,难以形成闭环管理。同时,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程度不足,限制了社会监督的有效性,使得一些违法行为长期隐蔽存在。

二、质量监督机制在危险废物管理中的构建与优化

危险废物处置质量直接关联生态环境和公共健康。构建科学系统的质量监督机制,是提高处置安全性和管理水平的核心抓手。

1. 明确主体责任与监管边界

要实现高效质量监督,首先需要厘清企业、政府及第三方机构在危险废物管理中的职责边界。企业作为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全过程记录工作。监管部门需细化执法标准与技术指南,明确监管流程和处罚措施,消除监管盲区。

2. 建立全过程监督技术体系

全过程质量监督应涵盖危险废物的产生、贮存、转运、利用与处置各个环节。通过引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建设集数据采集、动态监控、智能预警于一体的信息平台,实现对企业操作行为的实时监管。利用电子标签、视频监控、在线监测等手段,能够有效追踪废物流向、识别异常操作,提高监管效率。

3. 推动质量标准与制度协同发展

构建健全的质量标准体系,是保障危险废物规范处置的重要基础。应依据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的废物特性,制定差异化的处理技术规范和排放标准。同时,强化标准的执行力,将质量要求融入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和政府审批环节。在制度层面,需完善信息公开、信用评价、责任追溯等机制,实现监管从“事后处罚”向“事前预防”转变。制度与标准的协同运行,有助于构建长效监督格局,夯实环境治理基础。

三、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的策略路径与协同保障

危险废物处置过程中的环境风险防控不仅构成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更是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保障。

1. 加强风险识别与动态评估能力

环境风险防控的首要任务是准确识别潜在风险源并开展科学评估。可结合危险废物种类、毒性、处置工艺等要素,构建动态评估模型,定期实施环境影响预测与风险等级划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能提高风险评估的实时性与前瞻性,对突发事件和高风险环节实施重点监控,增强风险预警的精准性与时效性。建立涵盖历史数据、事故案例、环境监测结果等多维信息的数据库,可为科学研判和应急响应提供支撑基础,实现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控的转变,全面增强环境风险识别和预测能力。

2. 构建多层级联动应急响应机制

风险事件发生时,快速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是阻止事故扩大的关键。应构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专业队伍为支撑的多层级应急体系,明确应急职责与资源配置路径。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和信息通报机制,实现应对速度与处置效果的双重提升。在高风险区域,需强化预案实战

性与场景适应性,提升整体响应能力。

3. 推动多方协同与公众参与治理

环境风险防控除依赖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外,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协同参与。通过搭建政企联动平台,引导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环保组织等共同加入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环境信息公开,畅通公众投诉与监督渠道,提升社会监督的广度与深度。公众参与有助于营造共识氛围,促使企业提高环保意识,最终实现环境风险治理从“单一监管”到“多元共治”的转型。

结语:

危险废物处置的质量监督与环境风险防控是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关乎生态安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面临处置能力不足、监管体系不健全等现实挑战,亟需从责任落实、技术支撑、制度建设与多方协同等方面综合施策。建立全过程质量监管机制与高效的风险防控体系,不仅能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也为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环境治理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光晰 , 安红亮 , 段风刚 . 河钢邯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的实践 [J]. 山西冶金 ,2022,45(03):130-132.

[2] 周李蕾 . 关于危险废物处置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J]. 四川有色金属 ,2024(02):61-64.

[3] 蒋明华 . 以上海为例的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探讨 [J]. 上海安全生产 ,2025(0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