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赋能:翻转课堂模式下小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路径
于海红
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潘祥实验学校 528300
一、引言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艺术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重视学生表现美的能力。音乐表现力是小学音乐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涵盖节奏感、情感体验及创意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然而,传统音乐教学受限于固定课时和单一形式,难以开展深度个性化教学。信息时代背景下,翻转课堂通过重构教学流程,为课堂互动与表现力培养创造条件;微课则以其碎片化、可视化的特点,成为课前知识传递的有效工具。基于此,本研究构建微课赋能的翻转课堂教学路径,重点探究其在激发学生音乐表现力方面的实践效果。
二、“微课赋能”翻转课堂的提升路径构建
本研究构建的路径以微课为前置认知工具,以翻转课堂为组织模式,以具身化活动为实践核心,形成环环相扣、逐级深化的教学闭环,系统性地促进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一)课前:从“抽象知识”到“身体感知”的第一次转化
此阶段是激发兴趣、实现个性化初步建构的关键,依赖于精细化微课设计与引导性任务单的配合。微课设计紧扣表现力要素(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运用动画、实景对比、教师肢体示范等多模态手段,将抽象音乐概念转化为可被身体直接感知的视听语言。例如,讲解“渐强”时,画面呈现由远及近的火车,配合教师手势由小到大的变化,建立“听觉—视觉—动觉”的联觉通道。
任务单设计不仅用于检测,更引导实践探索。任务指令具身化、情境化,如:“请寻找家中能发出长短两种声音的物体,为歌曲《火车开啦》伴奏,表现火车‘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的过程并录制。”促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动用身体进行初步的音乐意义探索,完成知识的内化准备。
(二)课中:从“个体认知”到“集体创造”的第二次转化
此阶段是路径的核心,实现表现力深度锤炼与生成。翻转课堂模式提供时间保障,活动设计遵循“检测—创编—展示”的递进逻辑。
检测激活通过节奏游戏、律动反应等身体活动快速检测课前学习效果,如“力度反应游戏”(教师出示f 或p 卡片,学生以相应幅度身体动作回应),激活身体状态,营造音乐氛围。
探究与创编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承接课前感知,进行深度艺术加工。教师提供结构化支架(如“创编思维图”)引导创编方向,如为歌曲《咏鹅》设计律动、选择乐器表现场景。学生通过协商、排练、表演等身体性协作,将个体感知汇聚为集体的创造性表达,实现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与表现力的外化。
展示与评议环节采用基于《音乐表现力观察量表》的多元评价(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具体到表现力维度,如:“你们小组用轻柔的纱巾和连贯的动作表现‘白毛浮绿水’,做到了‘音画统一’,情感非常投入!”将模糊的“表现力”转化为可理解、可改进的具体行为。
(三)课后:从“课堂表现”到“素养沉淀”的第三次转化
此阶段是学习的延伸与素养的固化,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集体到个人的迁移。提供拓展性微课资源,满足学有余力者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将课堂创编成果录制、演绎或改编,形成“音乐成长档案袋”,如“将新编的《共产儿童团歌》表演给家人看”。这一过程不仅复习,更是对音乐表现力的应用、反思和升华,使课堂表现沉淀为稳定的个人素养。
整个路径以微课为始发动机,以课中具身化活动为转化引擎,以课后拓展为沉淀机制,形成持续循环、不断优化的赋能系统,推动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教学实践与效果分析
在佛山市某实验小学三年级开展为期一学期的行动研究,实施两轮教学实践。
第一轮实践以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和《顽皮的杜鹃》为核心内容。课前微课激发兴趣,但学生在应用环节表现机械,未能将知识内化为表现力;具身活动缺乏情感驱动,流于形式。
针对出现的问题,第二轮实践进行优化:微课增加“情境联想”环节,引导学生在生活与音乐要素间建立联系;课中增加“情境浸润”时间,如播放真实视频,用语言描述感受再转化为音乐表现;提供“表现力脚手架”,如“创编思维图”,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作。
第二轮实践以歌曲《柳树姑娘》和《共产儿童团歌》为内容。优化后,学生表现发生质变:在《柳树姑娘》创编中,情感被充分调动,动作柔和、歌声优美;在《共产儿童团歌》中,节奏表现充满力量感,精神风貌昂扬。量化数据显示,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度从 78.6% 提升至 95.2%,敢于大胆表演的比例从 54.8% 提升至 83.3%c 。表现力观察量表在情感投入、创意性和协作性等维度均有显著提升。
四、结论与反思
本研究构建的“微课赋能”翻转课堂路径,通过数字化资源与教学流程重构,有效突破了传统音乐课堂在表现力培养上的时空局限,实现了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发展”、从“离身学习”向“具身体验”的转变。实践表明,该模式能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促进音乐表现力的个性化、深度化发展。同时,本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及信息素养要求较高;微课开发工作量大,需团队共建共享;需家长支持保障课前学习有效性。未来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微课个性化推送,引入 VR/AR 技术创设沉浸式音乐表现环境,并在更多年级和课型中应用本路径,进一步检验其普适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Bergmann, J., & Sams, A. Flip your classroom: Reach every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 ISTE, 2012.
[3]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4] 叶浩生 . 身体与认知: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认知观的挑战 [J]. 心理学报 , 2023(11).
[5] 陈琦 , 刘儒德 . 当代教育心理学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