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元路径探索
王国荣
酒泉卫生学校 甘肃酒泉 735000
一、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在新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作为一所医学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重要使
学校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因此,探索在医学教育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多元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酒泉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
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里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回族、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有严格的饮食禁忌,如禁食猪肉等,同时在医疗观念上重视传统医药与宗教治疗的结合。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有独特的祭祀和祈福仪式,相信自然力量与人体平衡,对一些疾病有自然疗法认知。哈萨克族同样信仰伊斯兰教,有游牧生活相关的传统习俗,注重草药治疗和民间偏方。这些多元文化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生动的素材。
三、医学专业课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
3.1 医学伦理课程中的民族医患沟通教育
医学伦理课程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注医患之间的道德关系,还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患沟通。
在酒泉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医学生需要了解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医疗观念,以便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
表1 :多民族医患沟通案例分析示例

在讲解医患沟通技巧时,引入多民族医患沟通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特殊需求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增强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3.2 公共卫生课程中的民族健康促进教育公共卫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
在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酒泉地区各民族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特点,开展民族健康促进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开展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调研活动,了解当地居民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制定相应的健康促进方案。
表2 :酒泉地区部分民族常见健康问题及健康促进重点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同民族在健康方面的共同需求和相互依存关系,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公共文化课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
4.1 语文课程中的民族文化经典阅读与写作
语文课程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反映各民族文化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诗经》中的少数民族诗篇、《红楼梦》中的民族风情描写等,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精神世界。
活动示例:
民族文化经典阅读:选取反映各民族文化的经典文学作品,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
民族文化主题写作:鼓励学生以“我心中的中华民族”为主题进行写作,表达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4.2 历史课程中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教育
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课程。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重点讲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交流和融合,以及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历史事实。
中国古代史中的民族融合: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秦汉时期的边疆开拓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等历史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民族团结:讲解抗日战争时期各民族共同抗日的英勇事迹、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共同建设国家的伟大成就等。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家庭,各民族在历史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
4.3 思想政治课中的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教育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和法律意识的重要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重点讲解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国家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场和政策措施,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内容示例:
党的民族政策:讲解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等基本政策,让学生了解国家在保障各民族权益方面的具体措施。国家法律法规: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方面的法律保障。通过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责任感。
五、信息技术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
5.1 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承实践模块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传承成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开发“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承”实践模块,让学生利用数字技术对酒泉地区的民族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展示。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拍摄照片、录制视频、制作动画等方式,记录各民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民俗节庆等文化元素,并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和分享。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酒泉地区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5.2 在线教育平台与个性化学习
依托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构建动态化、个性化的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
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兴趣偏好,精准推送相关的教育内容,如民族文化知识讲座、民族团结主题电影、多民族医患沟通案例等。同时,平台还可以设置在线论坛、互动问答等功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
六、音乐、美术、形体课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6.1 音乐课程中的民族音乐欣赏与创作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民族的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音乐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酒泉地区各民族的音乐作品,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特点和文化内涵。例如,组织学生欣赏回族的花儿、蒙古族的长调、哈萨克族的冬 让学生感受不同民族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民族音乐创作,将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和创新,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民族团结意识。
6.2 美术课程中的民族艺术鉴赏与创作
美术课程可以通过民族艺术鉴赏和创作活动,让学生了解酒泉地区各民族的艺术特色和审美观念。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民族艺术展览,欣赏各民族的绘画、雕塑、剪纸等艺术作品,了解不同民族艺术的创作手法和表现主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民族艺术创作,如绘制民族风情画、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等,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深入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6.3 形体课教学中的民族舞蹈学习舞蹈是各民族表达情感和展示文化的重要方
在形体课教学中,可以引入酒泉地区各民族的舞蹈元素,让学生学习不同民族的舞蹈动作和风格。例如,教授学生回族的踏脚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哈萨克族的黑走马等舞蹈,让学生在舞蹈学习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风貌。通过舞蹈学习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七、课后实践活动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1 社区健康服务与民族团结实践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健康服务活动,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社区的服务。
在服务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体检、疾病预防等服务。同时,通过与社区居民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需求,增进学生对不同民族的了解和尊重。例如,在回族社区开展健康服务时,学生可以了解回族的饮食禁忌和宗教信仰,在服务过程中尊重回族居民的文化习俗,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2 民族地区志愿服务与文化调研
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赴民族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和文化调研活动。
学生可以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参与当地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工作,为当地居民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通过文化调研活动,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社会发展情况,撰写调研报告,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提供建议。例如,学生可以到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参与当地的草原生态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了解蒙古族的传统游牧文化和马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识和理解。
7.3 跨文化交流活动与民族友谊构建
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不同民族的学生代表分享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风俗习惯,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例如,组织民族文化节活动,设置民族文化展示区、美食体验区、文艺表演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鼓励学生开展一对一的跨文化交流伙伴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学生结成伙伴,共同学习和生活,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构建和谐的校园民族关系。
八、结论与展望
在医学教育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需要充分发挥医学专业课、公共文化课(语文、历史、思想政治课)、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形体课教学以及课后实践活动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教育路径。
通过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公共卫生、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学中,结合酒泉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些教育路径,为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的医疗卫生人才做出贡献。
同时,其他职业院校也可以借鉴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地域文化和专业特色,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社会的需求,对教育路径进行优化和完善。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高校和机构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相关民族教育政策文件]
[2][ 酒泉地区民族文化研究相关文献]
[3][ 医学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融合相关研究成果]
[4] 桂林医科大学. 医学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探析[J].
[5] 百家号. 中医药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路径研究[EB/OL].
[6] 百度文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探究——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R].
[7] 湖南中医药大学. 弘扬中医药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 中国中医药网, 2025-05-23.
[8]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探析——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J].
[9] 中国社会科学网 . 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 [EB/OL]. 2023-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