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户外环境创设中影响幼儿安全教育的关键因素的研究

作者

葛文静

洛阳市老城区第一幼儿园 471000

引言

随着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长的普遍增加,户外安全事故频发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调研发现,传统安全管理常聚焦于硬件设施的静态达标(如器械高度、缓冲材料厚度等),却忽视了幼儿行为差异、教师干预策略及家庭参与不足等深层矛盾。这种“重硬件轻机制”的管理模式,导致安全防控始终滞后于风险演变。本研究基于实践观察与理论分析,系统梳理户外环境创设中影响安全教育的关键因素,为构建科学的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一、户外环境设施的安全隐患与动态防控缺陷

(一)设施风险评估的静态化偏差

当前户外设施的安全设计普遍采用统一技术标准(如 GB 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但忽视了幼儿行为的个体差异。例如,相同高度的攀爬架对 3 岁幼儿可能构成“坠落风险”,而 5 岁幼儿则能安全使用。这种“标准化设计与差异化使用”的矛盾,源于对幼儿动作发展规律的认知不足。某幼儿园曾发生一起事故:3 岁幼儿在坡度 15 的塑胶跑道上奔跑时摔倒,原因是设计未考虑低龄幼儿的平衡能力尚未发育完全,而该坡度在成人视角中被认定为“安全范围”。

(二)动态防控机制的结构性缺失

多数园所依赖“定期检查 + 突击巡查”的管理模式,如每月一次设施安全排查、每日晨间“打卡式”巡检。这种方式存在两大漏洞:一是巡查内容侧重可见性损伤(如器械裂痕),忽视隐性风险(如湿滑地面、器械阴影区的视线盲区);二是责任划分模糊,导致巡查流于形式。某园所的安全日志显示,大多数的巡查记录仅标注“正常”,未记录幼儿使用场景中的风险动态(如沙池内混入小石子、攀爬网绳的松动迹象)。

二、教师安全指导能力的短板与培养困境

(一)安全干预的被动性与专业性不足

教师在安全教育中常陷入“反应式管理”困境:当幼儿出现危险行为时(如攀爬器械时推搡),教师多采用“禁止”“警告”等简单指令,缺乏对行为动机的深层分析。一项针对幼儿园的调查显示,仅少数的教师能主动预判风险(如在幼儿聚集攀爬前调整站位以形成防护),大多数的教师依赖“事后处置”。这种能力缺失源于双重因素:一是职前教育中安全课程占比不足,二是职后培训多以理论讲座为主,缺乏情景化实战训练。

(二)能力培养体系的碎片化问题

当前教师安全培训存在“三脱节”现象:培训内容与园所实际风险脱节(如过度强调火灾逃生,忽视户外跌伤预防)、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脱节(如仅演示急救流程而不模拟真实事故场景)、短期集训与长效提升脱节(如每年 1次 2 小时培训,缺乏持续跟进)。某园所的培训记录显示,教师在参与“户外风险识别”培训后 3 个月,实操中风险预判准确率从培训后的 68% 下降至 42% ,反映出缺乏常态化能力巩固机制。

三、家园安全协同机制的单向化断层

(一)教育传递的“单行道”模式

幼儿园与家庭的安全沟通多停留在“通知 - 接收”层面:园所向家长发放《安全须知》《接送注意事项》等文本,家长签字确认即完成信息传递。这种模式导致两大问题:一是家长对安全要求的理解存在偏差(如将“穿合脚鞋”误解为“穿新鞋”,反而增加滑倒风险);二是家庭安全隐患无法反向传递给园所(如幼儿在家常攀爬家具的行为未被教师知晓,导致户外攀爬时未能针对性干预)。某园所的家长问卷显示,83% 的家长从未向教师反馈过孩子的家庭安全行

为习惯。

(二)协同平台的功能性缺失

多数园所缺乏系统化的家园安全协作机制:虽有家长群等沟通渠道,但内容多为事务性通知(如“明日带护膝”),缺乏深度互动。例如,某园所在幼儿发生户外跌伤事故后,仅向家长通报“事件经过”,未邀请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如是否因家庭未强化“站稳再走”的习惯)。这种“信息断层”使安全教育难以形成闭环,家长长期处于“被动配合”角色,无法发挥风险防控的主体作用。

四、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构建设施动态防控体系

建立“三维监测”机制: ① 环境感知维度,采用物联网技术(如压力传感器、湿度监测器)实时采集器械损耗数据; ② 教师观察维度,制定《户外风险行为检核表》,要求教师每 15 分钟记录幼儿高频风险行为; ③ 幼儿参与维度,通过“安全小卫士”角色扮演,鼓励幼儿主动报告设施异常(如“滑梯扶手有点晃”)。

(二)完善教师能力培养模式

推行“情景化- 反思性”培训体系: ① 每月开展“风险预判工作坊”,通过视频案例分析(如幼儿在斜坡奔跑的监控录像)训练教师风险识别能力; ② 建立“安全干预复盘制度”,要求教师对突发事故进行“行为回溯分析”(如“我当时若提前站在斜坡下方,可能避免跌倒”); ③ 开发“安全微能力”成长档案,记录教师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的能力提升轨迹。实践表明,该模式可使教师风险预判准确率提升至 81% 。

(三)搭建家园双向闭环平台

创设“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① 每周召开“亲子安全议事会”,共同讨论近期户外安全事件(如“如何让孩子学会排队玩秋千”); ② 开发家园安全数据共享 APP,家长可上传孩子在家的风险行为(如攀爬窗台),教师同步反馈在园表现,形成行为干预合力; ③ 建立“安全共识清单”,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制定《户外安全行为指南》,例如明确“当孩子出现推搡时,家庭与园所统一采用‘暂停游戏 + 情绪引导’的处理方式”。

五、结论

幼儿户外安全教育的本质,在于打破“静态设施管理 - 被动教师干预 - 单向家园沟通”的传统模式,构建动态化、专业化、协同化的安全生态系统。唯有将环境风险的实时监测、教师能力的持续发展、家园资源的深度整合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从“事故处置”到“风险预防”的根本转变,为幼儿的户外探索提供真正可持续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乐深. 从“以儿童为本”理念出发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创新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 , 2024, 12(5): 307-314.

[2] 胥燕 . 浅谈幼儿的安全教育 [J]. 课堂内外 ( 小学教研 ), 2022(8):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