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问题情境设计与运用的研究

作者

曾辉

重庆市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必要性

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重要作用:一是优化教学结构,改变传统灌输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升教学效率;二是培育家国情怀,激发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三是激发学习兴趣,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生动情境;四是培养核心素养,通过复杂开放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唤起情感共鸣,树立正确观念。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索

(一)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1. 挖掘生活素材

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丰富的教学资源宝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素材,如家庭关系、校园生活、社区活动等。例如,在教授“友爱同学”时,可以以学生在课间游戏中发生的小矛盾为素材创设情境,提问学生:“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方,你会怎么解决这个矛盾?”这样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能够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

2. 关注生活热点

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学习“网络安全”时,可以引入当前社会上常见的网络诈骗案例作为情境素材,如网络购物诈骗、网络交友诈骗等,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些网络诈骗现象,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网络安全?”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

(二)依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

1. 明确目标导向

《2022 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道德与法治的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教学目标就是落实核心素养,也是问题情境创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2. 确保问题的适切性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也不能过于复杂,让学生望而却步。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能够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逐步深入思考。

(三)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创设形式

1. 运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趣味故事对很多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吸引力。在故事情境中,很多小学生都会将自己带入到故事主人公的身上,使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个人经历”,主动思考自己在同样的情境中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在教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一单元第3 课《弘扬优秀家风》这一课时,课首老师问学生:“什么叫家风?”并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把对“家风”的思考和后绪老师的解答入脑入心。然后,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家风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故事中的家风是什么?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挖掘了学生的思维潜能,让学生自觉思考,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借助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问题情境创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创设生动、直观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安全记心上》时,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学生理解平安出行、防止溺水、火灾等事故的发生。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事件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比较远,为帮助其意识到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放映关于意外溺水、火灾、踩踏事件等现实案例的相关视频或新闻。在分享相关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强调这些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安全事故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使其能够主动地积累预防事故发生的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 通过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

角色扮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角色扮演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表演或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思考,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通过真实地感受来加深对新课知识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第 2 课《学会宽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然后提问:“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接着,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情境,通过表演来体验和感受宽容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同学们不仅能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及脉络,还能让同学们明白:只有人们有了宽容的心,才能在生活中彼此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充满和谐、友善、更加美好。

4. 结合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

社会热点是小学生关注的重点之一。将社会热点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中关于环保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社会热点,创设问题情境:“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环保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环保建议。

再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社会上频发的消费者权益受损事件,创设问题情境:“如果你购买了不合格的商品,你会怎么做?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知识,并培养他们的维权意识。(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

1. 组织小组合作讨论

小组合作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问题情境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在学习“团结协作”时,创设一个小组合作完成拼图任务的情境,在任务过程中设置一些困难,如拼图碎片缺失、时间紧迫等,然后让小组成员讨论:“在遇到这些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分工合作才能尽快完成任务?团结协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除了小组合作讨论,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问题情境中,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例如,在学习“节约资源”时,创设一个家庭用水浪费的情境,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你能发现家庭用水中存在哪些浪费现象?有什么办法可以减少这些浪费?”通过自主探究,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作用重大,能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注重问题情境创设的实践与研究,探索创新方法策略,为学生发展和社会稳定做贡献。未来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问题情境创设,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其关注社会、生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李吉林 情境课程的开发 [J] 课程·教材·教法 199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