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路径
刘勤
盐池县文化馆 751500
引言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基层服务、艺术推广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随着需求多元化、技术普及和文化竞争加剧,传统文化馆在内容、传播和体验上暴露短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虽是满足精神需求、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但仍存在更新滞后、参与不足、传播有限等问题。探索创新路径是实现服务均等化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现状与案例,提出可行策略,为文化馆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现状与挑战
(一)群众文化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结构的优化,群众的文化消费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以往群众文化活动更多以观赏型文艺演出为主,而如今公众更希望参与到创作、表演、策展等环节中,强调互动体验与情感交流。例如,青年群体倾向于融合音乐、影像、装置艺术等跨界形式的活动,中老年群体更关注传统戏曲、书画、非遗技艺等文化传承内容。不同年龄层、职业群体、兴趣圈层的文化诉求差异明显,这要求文化馆在活动设计中打破单一模式,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供给体系。
(二)传统活动模式的局限性
多数文化馆在活动开展上仍沿用多年形成的固定模式,主要以文艺演出、专题讲座、书画展览、培训班等为主,形式单一且互动性不足。内容缺乏创新,容易造成活动吸引力下降,尤其在面对商业性文娱项目和新媒体文化产品的竞争时,传统文化馆的影响力有所减弱。此外,文化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线上平台建设滞后,难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与传播方式的升级,导致无法充分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外部文化环境与竞争压力
新兴文化空间与商业娱乐业的蓬勃发展,对文化馆形成了较大分流压力。文化创意园区、主题书店、艺术咖啡馆等新型文化载体,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商业化运营模式,迅速吸引大量年轻人参与。而文化馆由于运营机制相对僵化,市场化意识不足,在品牌塑造、活动策划、社群运营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外部因素也对线下文化活动的持续性造成冲击,暴露出文化馆应对突发状况和开展线上化服务的能力不足。
二、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的必要性
(一)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覆盖面广,更应在服务质量、内容创新、参与体验等方面持续提升。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不仅要确保基本文化供给的均等化,还需引入更多具有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的优质内容,以满足不同群体的精神需求。通过创新活动模式、强化互动体验、完善评价机制,文化馆能够提高服务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实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转变,并在过程中塑造具有标志性的文化品牌,提升整体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二)信息技术赋能的历史机遇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为文化馆活动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借助建设数字展厅、开发文化馆 APP、开展在线直播和虚拟互动,文化馆可突破物理空间的局限,实现全天候、跨区域的文化服务。同时,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精准掌握受众兴趣、行为偏好和参与习惯,为活动策划提供科学依据。这不仅提升了传播效率与参与度,还为活动内容的持续优化与差异化供给奠定了基础,使文化馆在数字时代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三)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的战略意义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文化馆不仅是文化传播的平台,更是文化认同构建的重要阵地。通过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开展具有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的活动,文化馆可以激发群众的情感共鸣与参与热情,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不仅是审美层面的,更是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精神归属的体现,有助于形成社会凝聚力与文化向心力。长期坚持这样的文化建设,将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三、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路径
(一)内容创新与多元化供给
在活动内容设计上,应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使活动既能体现历史积淀,又富有时代气息。例如,在传统戏曲展演中引入多媒体舞美技术,通过灯光、影像、虚拟现实等手段增强舞台表现力和沉浸感,让观众在欣赏中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在书画展览中设立互动体验区,配备数字绘画屏、触摸式讲解系统,让观众能够参与创作、分享心得,从而提升活动的参与性与趣味性;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创产品,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契合当代审美与消费趋势。此外,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针对青少年可推出动漫设计比赛、街舞表演、电子音乐节等活动,强化潮流元素与文化内涵的融合;面向老年人可设置养生讲座、传统手工课程和经典戏曲赏析,以满足其健康与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通过分层、分群体的内容供给,文化馆能够实现全龄段覆盖与精准服务,增强活动的持续吸引力。
(二)传播渠道与互动体验的升级
文化馆应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传播体系,形成多元化的受众触达途径。线上方面,可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视频号直播等渠道,结合图文、音视频和直播形式进行立体化传播;线下方面,应优化活动的宣传物料与布展形式,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商圈电子屏等进行广泛曝光。在互动体验设计上,可引入 AR/VR 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使观众通过佩戴设备即可“进入”历史场景或艺术创作空间;借助线上投票、实时弹幕互动、观众提问等功能,形成即时交流氛围,提升参与感与现场热度。同时,可以将文化馆活动与社交媒体热点、城市节庆或重大赛事等社会事件结合,策划具有话题性的互动活动,推动形成“线上预热—线下参与—线上二次传播”的闭环传播模式,不仅提升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也延长了其关注周期与舆论热度。
(三)跨界融合与资源整合
文化馆在活动开展中应积极探索跨界合作的可能性,与教育、旅游、商业、公益等领域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互补与优势共享。例如,与高校艺术学院合作开设长期艺术创作工作坊,引导学生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与旅游部门联合举办文化主题节庆活动,将本地文化资源与旅游线路相结合,形成“文化 + 旅游”的融合产品;与社区组织、公益机构合作,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的文化普及项目,实现文化服务的公平性与包容性。除此之外,还可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入社会资金支持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执行,同时通过品牌赞助、联合营销等方式扩大活动的知名度。跨界合作不仅能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还能借助合作方的传播渠道和社会影响力,扩大文化馆在社会公众中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从而形成多方共赢的文化生态圈。
四、保障文化馆活动创新的制度与机制建设
(一)完善政策支持与经费保障
政府应持续加大对文化馆的财政投入,不仅要保障日常运营经费,还应为基础设施升级、数字化转型和新技术应用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针对数字展厅建设、智慧管理平台开发、线上文化活动推广等创新项目,设立稳定的扶持渠道和资金补贴机制。同时,应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明确文化馆在资源引入、人才引进、跨领域合作等方面的权利与责任,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创新项目落地的制度成本。通过政策的引导与经费的保障,能够为文化馆在内容创新、传播升级、服务拓展等方面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确保创新举措的长期性与稳定性。
(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与培训
文化馆应建立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涵盖艺术创作、文化管理、数字技术、新媒体传播等多领域能力,既能策划高质量的文化项目,又能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扩大影响力。应制定长期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通过定期培训、岗位轮换、与高校或艺术机构的合作交流,提升工作人员在艺术策划、观众互动、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同时,可引入项目制和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优化人才结构和强化能力建设,文化馆能够形成一支适应新时代文化发展需求的核心团队,为活动创新提供持久的人才动力和智力支持。
五、结语
新时代文化馆的改革与创新,是顺应社会文化发展趋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内容创新、传播升级、跨界合作、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努力,文化馆不仅能够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还能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应用和社会资源的持续整合,文化馆有望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创意中心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 孙兰 . 新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路径探析——以南京江北新区文化馆为例 [J]. 新传奇 ,2024,(40):123-125.
[2] 曹演婷 . 新时代文化馆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路径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14):61-63.
[3] 张继红 . 新时期文化馆群文工作创新路径探索 [N]. 科学导报 ,2024-07-12(B01).
[4] 刘 哲 甫 . 新 时 代 文 化 馆 促 进 群 众 文 化 工 作 的 实 践 [J]. 新 传奇 ,2024,(20):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