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舆情引导能力提升

作者

阿米娜木·克热木

新疆哈密市融媒体中心 新疆哈密市 839000

引言

伴随 5G 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不断普及开来,信息传播的渠道正变得越发多元,在此情形之下,舆情事件爆发的速度以及后续发酵的速度都明显加快了许多。仅仅是一条微博或者一段短视频,便极有可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就引发全体民众展开热烈讨论,情况严重之时,甚至会进一步演变成那种能够对社会稳定产生影响的舆情风波。在当下这般复杂的舆情环境之下,全面且系统地深入探究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舆情引导能力方面的有效提升路径,对于进一步巩固主流舆论所占据的阵地、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言,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1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舆情引导能力的重要性

1.1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支撑

意识形态安全属于国家安全里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舆论场,恰好就是意识形态展开斗争的前沿所在之处。广播电视,它可是充当着党和国家发声的重要角色,其新闻编辑借助内容的精心策划、议题的巧妙设置以及价值的有效传递等方面,来对社会舆论的走向加以引导,如此一来,便能够有力地抵制那些错误思潮的渗透,从而筑牢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坚固防线。在如今这个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的时代背景之下,编辑所具备的舆情引导能力,无疑是让主流意识形态能够稳稳占据舆论主导地位的极为关键的因素。

1.2 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关键路径

媒体的公信力源自其对受众需求予以回应以及对社会价值加以坚守。在重大舆情事件发生之际,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要是可以及时、精准且客观地去解读事件的本质,并且传递出权威信息的话,那就能有效地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猜测以及恐慌情绪,进而增强受众对于媒体的信任感。相反,要是其引导出现滞后或者失当的情况,那不但会使媒体的影响力遭到削弱,而且有可能致使舆情失去控制。

1.3 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当下社会正处在转型阶段,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相互交织在一起,这就很容易催生出局部的舆情冲突情况。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借助科学合理的舆情引导方式,能够细致梳理事件发展的脉络,对各方观点予以平衡协调,把理性的声音传递出去,以此来避免情绪化的表达在舆论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进而防止那种起初只是‘小舆情’的情况逐渐演变成影响较大的‘大事件’。通过有效的引导,能够推动公众展开理性的讨论,也能为社会矛盾的化解营造出一定的舆论缓冲空间[1]。

2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舆情引导能力的现状分析

2.1 舆情监测敏感度不足

有一部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依旧在遵循着传统新闻生产逻辑,在捕捉新媒体平台的舆情信号这件事上,表现得较为滞后。当面对着海量的信息时,他们欠缺对潜在舆情热点预先做出判断的能力,常常是等到舆情已经开始发酵了,才不得不被动地去应对,就这样白白错失了引导舆情的最佳时机。就好比说,他们对网络论坛以及社交平台上那些相对小众的讨论缺乏足够的关注,如此一来,在局部舆情扩散开来之后,就很难迅速地介入其中[2]。

2.2 内容生产与舆情适配性薄弱

传统广播电视在内容生产方面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着‘重议程设置,却轻舆情响应’的问题。编辑人员在开展内容策划工作时,对于舆情焦点所具备的针对性是有所欠缺的,往往习惯于那种‘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如此一来,便很难去适应新媒体时代下受众对于‘互动参与’所产生的需求。而且有一部分报道内容显得颇为冗长,其表达方式也较为生硬,在当下这种碎片化的舆情场当中,其穿透力并不强,所以也就难以引发受众的共鸣。

2.3 跨媒介协同引导能力欠缺

处在媒介融合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仅靠单一的传播渠道已然没法满足舆情引导方面的诸多需求了。然而当下,大部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往往还被局限在“台内”这种传播思维当中,和新媒体平台展开协同联动的情况是很不足的。如此一来,“台网端微”这样的传播链条就出现了断裂的状况,其结果就是引导内容没办法触及到多元的受众群体,要想形成舆论引导方面的合力也就变得极为困难。

3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舆情引导能力提升的策略探究

3.1 构建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着手去建立常态化的舆情监测团队,同时把大数据分析工具整合起来,针对社交平台、新闻跟帖以及短视频评论等诸多渠道里面的热点话题展开实时的追踪工作,尤其要着重去关注那些涉及民生方面、公共安全领域以及政策解读等相关领域当中潜在的舆情信号。进而制定出‘红黄绿’三级响应流程,具体而言,红色是对应着重大突发舆情的,这种情况下需要在 1 小时内就启动专题策划;黄色所对应的是高关注度舆情,要在24 小时内完成内容的部署;绿色则对应着一般舆情,可将其纳入日常选题库当中。凭借着动态监测以及分级响应的方式,达成舆情引导能够‘早发现、早介入’的效果。

3.2 优化内容生产与传播逻辑

强化‘用户思维’,把舆情焦点切实转化成报道选题,依据受众关切所在去精心制作内容。鉴于当下碎片化传播呈现出的特点,适时推出像 3 分钟新闻快评、可视化数据图解这类‘短平快’的解读产品,以此来提升内容传播的效率。并且,在面对重大舆情事件的时候,运用‘深度调查 + 多元观点’的模式,借助记者访谈、专家解读以及民众反馈等板块内容,全方位且细致地呈现出事件的整体面貌,进而引导受众展开理性思考,防止出现片面化的表达情况。

3.3 强化跨媒介协同引导能力

着手构建起‘台网端微’一体化的传播矩阵,将广播电视同微信、微博、抖音等这类新媒体平台之间的内容通道予以打通。去建立起和政务新媒体、行业媒体相互协同的机制,在面对舆情事件的时候,能够做到共享信息方面的资源,让发声的节奏也保持同步,进而形成一种‘主流媒体来牵头、多元平台相联动’的引导格局。就好比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之际,广播电视这一端会播出具有权威性的发布会内容,而在移动端,则会推出实时直播以及互动问答等形式,以此来达成‘大屏与小屏’之间的无缝衔接,使得引导所能够涉及到的范围得以扩大 [3]。

4 结束语

在媒介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的这样一个时代当中,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所具备的舆情引导能力,其一方面是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形式,另一方面更是主流媒体去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的重要基础所在。借助构建起监测预警方面的相关机制、对内容生产加以优化、强化彼此间的协同联动以及完善相关的培训体系等等一系列的途径,要是能够持续性地提升编辑的舆情引导,可以推动广播电视在极为复杂的舆论场里面稳稳地站稳自身立场,进而凝聚起广泛的共识,从而为达成社会治理现代化以及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给予坚实有力的媒体层面的支撑。而这一能力要想得到提升,实则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程,这便要求媒体机构、行业协会以及编辑个人都要共同付出努力,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持续地去进行探索,并且逐步对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 静 . 广 播 电 视 新 闻 编 辑 创 新 策 略 浅 析 [J]. 中 国 地 市 报人 ,2025,(07):93-94.

[2] 张惬晗 .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寻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21(23):64-66.

[3] 林兰华 . 媒体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影响 [J]. 中国报业 ,2024,(22):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