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

作者

汪春宇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一小学

识字是语文学习的起点,更是个体文化认知的基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 "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的课程目标,将文化传承纳入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其构形系统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社会伦理的思考与审美情趣的表达。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重工具性轻文化性、重识记轻感悟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体会汉字的文化魅力。因此,探索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既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一、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融合的必要性

(一)汉字的文化承载性决定融合必然性

汉字的演变史本质是文化发展史的缩影。象形字 " 羊 " 在甲骨文中山崖下的羊形,既反映了先民的游牧生活,又衍生出" 善"" 美" 等与羊相关的伦理概念;形声字 " 河 " 以 " 氵 " 为形旁表义类," 可 " 为声旁兼表声源,体现了古人 "河润千里 " 的地理认知。这些构字逻辑中暗藏的文化密码,只有在识字教学中被充分解码,才能让学生理解汉字不仅是符号工具,更是文化基因的携带者。

(二)文化浸润提升识字教学的深层价值

机械重复的识字方式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当将 " 年 " 字与传说中 " 夕兽 " 的故事结合,将 " 礼 " 字与古代祭祀礼仪关联时,抽象的符号便转化为鲜活的文化叙事。这种文化浸润不仅能提升识字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建立" 形- 义-文化 " 的联结记忆,使识字过程成为文化感知的过程,实现从 " 记字形 " 到 "悟文化" 的质变。

二、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融合路径

(一)立足汉字构形解析,挖掘文化内核

教学 " 火 " 字时,采用 " 三步解析法 " :首先展示甲骨文 "??" 的火焰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古人对火焰向上特征的捕捉;其次播放先民钻木取火的动画片段,讲解火在取暖、烹饪、防御中的作用;最后延伸至" 篝火"" 祭祀" 等文化场景,展示甲骨文中 " 祭 " 字(手持肉块置于火上)的形态,理解火在先民生活中的神圣性。这种从形到义再到文化的解读,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针对 " 水 " 字教学,可设计 " 水形态观察 " 活动:让学生对比甲骨文 "水 "(蜿蜒流动的形态)与现实中河流的走向,收集 " 江、河、湖、海 " 等字,发现三点水旁与水域的关联,进而探讨 " 上善若水 " 的文化智慧。会意字的逻辑文化阐释,解析 " 信 " 字时,通过 " 人言为信 " 的构字原理,设计 " 诚信故事会 " :让学生讲述 " 一诺千金 " 的典故,表演 " 立木为信 " 的情景剧,理解" 言出必行 " 的诚信观。分析 " 安 " 字 " 女在屋下 " 的构形时,可结合《诗经》中 " 宜室宜家 " 的表述,展示汉代画像砖中女子操持家务的场景,探讨古代社会对女性安居的重视,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传统家庭观念的当代转化。形声字的系统文化关联。以" 晴、睛、请" 为例,实施" 语义场构建" 教学:在区分" 日、目、讠 " 形旁的基础上,引导发现 " 青 " 作为声旁暗含的 " 明亮、纯净 " 语义场——" 晴" 指天空明亮," 睛" 指眼睛清澈," 请" 指言语恭敬。再拓展" 清、精、静 " 等字,形成文化语义网络。针对 " 湖 " 字教学,可联系 " 胡 " 作为声旁的历史渊源(古代对北方民族的称呼),讲解" 湖" 字与北方湖泊地理的关联,渗透民族交流的历史文化知识。

(二)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拓展教学维度

1. 书法艺术与识字结合。在学习 " 龙 " 字时,构建 " 书体演变 - 精神象征" 教学链:首先展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的 " 龙 " 字形态,分析线条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其次让学生用毛笔临摹不同书体,感受篆体的圆转、隶书的波磔、楷书的方正;最后结合 " 龙的传人 " 等文化符号,讨论龙字形态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联。

2. 民俗文化与识字融合。结合春节教学" 福" 字时,实施" 民俗体验" 教学:邀请家长志愿者讲解倒贴 " 福 " 字的传说(朱元璋与马皇后的故事),组织学生设计" 福" 字剪纸,比较不同地区的" 福" 字习俗(北方贴大门、南方贴米缸)。课后布置 " 我家的福字 " 实践作业,让学生记录家庭贴福字的过程。端午前夕学习" 粽"" 艾" 等字时,关联端午驱邪祈福的文化内涵:带领学生观察艾草形态,理解" 艾" 字草字头的表意功能;包粽子时讲解" 粽" 字从" 米" 的原因,对比" 糉" 的异体字,渗透汉字演变知识。

3. 经典文本的识字渗透。选取《三字经》《弟子规》中的短句,配合识字教学形成 " 文 - 字互释 " 模式:教学 " 孝 " 字时,引入 " 孝于亲,所当执 ",通过 " 亲 " 字(" 见 " 与 " 亲 " 的关联)理解孝道内涵;学习 " 悌 " 字时,结合 " 兄则友,弟则恭 ",分析 " 悌 " 字从 " 心 " 的构形,理解友爱兄长的伦理。针对中年级学生,可选取《论语》中的简易语句,如 " 学而时习之 " 配合 " 学" 字教学(甲骨文 " 学 " 为双手持爻学习的形态),让学生在识字同时接触儒家经典。某教师的实践表明,这种教学使学生的经典名句积累量一学期内增加3.2倍。

(三)设计体验式活动,强化文化认同

开展 " 汉字小剧场 " 活动,分三个阶段实施:准备阶段(分组选择 " 休 ""牧 "" 从 " 等会意字)、创作阶段(编写包含汉字构形的剧本)、表演阶段(" 休" 字组表演 " 农夫靠树休息 "," 牧 " 字组展示 " 手持鞭子放牛 ")。活动后进行 " 最佳汉字演绎 " 评选,加深对汉字形义的理解。组织 " 偏旁部首寻宝 " 游戏,在校园中寻找带有 " 艹 "" 木 " 的植物:学生分组收集树叶、花瓣,制作" 植物标本识字卡 ",在卡片背面写上相关汉字(如 " 松 "" 梅 "" 荷 ")。这种活动使学生发现汉字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某调查显示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提升53%。联合博物馆开发 " 汉字演变研学路线 ",设计阶梯式任务:基础任务(识别甲骨文、金文、小篆的 " 车 " 字)、进阶任务(对比不同时期 " 车 " 字与真实马车的关系)、创新任务(设计未来的 " 车 " 字)。通过观察甲骨文卜辞、青铜器铭文,直观感受汉字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轨迹。走访非遗工坊,观摩活字印刷过程:在体验 " 字块雕刻 " 时,理解汉字的间架结构;印刷 " 千字文 " 片段时,认读其中的常用字。某学校的研学活动后,学生的汉字结构掌握准确率提高 31% ,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显著提升。

总之,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是语文教育守正创新的必然选择。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文化知识附加,而是要将汉字的文化基因植入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识形、辨义、书写的过程中,自然浸润于中华文化的精神滋养。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的汉字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把握工具性与文化性的平衡,避免过度解读增加学生负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汉字构形学导论(修订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