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

作者

费秀锦 何文佳

1.370402198011202017 2.37030219811027212X

引言

智能电网作为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融合了先进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然而,这种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点也使得智能电网面临着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一旦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受到攻击或破坏,可能会导致电力供应中断、电网设备损坏以及用户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给社会和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研究相关关键技术,成为当前智能电网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威胁分析

1.1 外部攻击威胁

智能电网由于其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特性,与外部网络的广泛连接不可避免地扩大了其遭受外部攻击的暴露面。攻击者可通过探测网络漏洞、部署恶意软件或发起拒绝服务攻击等方式,非法侵入智能电网的信息系统,进而窃取关键运行数据或篡改控制指令,严重威胁电网的稳定运行。例如,黑客可能利用通信协议中的安全缺陷,对电力调度系统发起中间人攻击,篡改调度指令,造成电力分配失衡;或通过伪造终端设备身份,向系统注入虚假数据,破坏电网状态感知的准确性。此类攻击不仅可能导致局部供电异常,还可能通过连锁反应引发区域性的大规模停电事件,对社会运行和公共安全造成深远影响。因此,针对外部攻击的防护需深入结合通信安全、边界防护和访问控制等技术手段,构建多层次的防御机制,提升系统的整体抗攻击能力。

1.2 内部违规操作威胁

智能电网内部信息安全威胁主要来源于人员的非恶意失误与蓄意违规操作。由于内部人员具备系统访问权限,其行为若超出授权范围或违反操作规范,极易绕过常规安全机制,对系统造成直接影响。例如,运维人员在执行控制指令时因误判或疏忽,导致关键设备异常启停,可能引发电网频率波动甚至局部崩溃;另一方面,部分人员受利益驱动,故意篡改计量数据、窃取用户用电信息或泄露调度策略,不仅破坏数据完整性,还可能造成经济欺诈与隐私侵犯。此类威胁通常具有隐蔽性强、检测难度大等特点,传统的边界防御机制难以有效识别。因此,需通过完善身份认证机制、细化权限管理策略、部署行为审计系统等手段,强化对内部操作行为的监管与追溯能力,提升整体安全防护水平。

2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2.1 构建原则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需遵循科学化、系统化的指导原则。整体性原则强调从全局视角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发输变配用各环节的安全关联性,确保安全策略的统一协调;层次性原则要求依据电力信息系统架构,将防护体系划分为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实现分层防御与纵深防护;动态性原则体现对新型攻击手段和技术演进的适应能力,推动安全机制持续优化升级;可操作性原则则立足于工程实践,确保安全措施具备可行性、可控性和可评估性,能够在实际运行中有效落地。上述原则共同构成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为建立完备、可靠、灵活的安全保障环境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

2.2 架构设计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架构主要包括物理层、网络层、系统层和应用层,各层级之间相互支撑、协同联动,形成完整的防御闭环。物理层以设备实体安全为核心,涵盖环境监控、门禁控制与防破坏设计,确保基础设施的稳定运行;网络层依托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与安全协议,构建可信通信通道,抵御非法访问与数据窃听;系统层聚焦操作系统加固、漏洞修补与数据库安全机制,提升平台抗攻击能力;应用层则面向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SCADA)、用电信息采集系统(AMI)等关键业务,通过权限控制、数据完整性校验与日志审计手段,保障核心应用的安全可控。各层级在统一安全策略指导下,实现从底层硬件到上层业务的全链条防护,有效支撑智能电网的稳定运行与数据安全。

3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3.1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作为保障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其核心作用体现在对敏感信息的机密性与完整性的有效保护。在智能电网运行过程中,涉及大量实时负荷数据、用户用电信息以及调度控制指令,这些关键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极易受到窃听或篡改攻击。为此,采用合适的加密机制成为必要手段。目前主流加密算法主要分为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两类。对称加密算法由于加解密效率高,常用于大规模数据流的加密处理,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通信场景;而非对称加密算法基于数学难题构建安全基础,公私钥机制提升了密钥管理的安全性,更适用于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及密钥交换等对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应用场合。在实际部署中,通常结合两者优势,采用混合加密模式,以实现性能与安全性的平衡。通过合理设计加密策略,并结合完整性校验机制,能够显著增强智能电网抵御数据泄露与恶意篡改的能力,为系统整体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3.2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技术作为智能电网信息安全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精细化权限管理机制,限制对系统资源的非授权访问,保障信息的机密性与完整性。该技术通常涵盖身份认证、权限分配与行为审计三大核心功能。身份认证环节采用多因素验证手段,如口令、生物特征或智能令牌,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与唯一性;在授权管理方面,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被广泛应用,通过定义不同业务角色的权限边界,实现动态、细粒度的资源访问控制;审计模块则依托日志记录与行为追踪技术,实时监控用户操作流程,识别潜在安全威胁并触发告警机制。访问控制策略需结合智能电网的分布式架构特性,在满足业务需求的同时,兼顾跨域协同与层级隔离的安全要求。通过上述多层次控制机制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防范内部越权访问与外部恶意入侵,为智能电网构建纵深防御体系提供支撑。

结论

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关系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的安全发展。本文通过对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威胁的分析,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并深入研究了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应不断完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内部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未来,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将不断出现新的挑战,需要持续深入研究和探索,以保障智能电网的长期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全文举, 梁子键, 覃健峰. 基于信息安全技术的智能电网建设研究[J].中国信息界 ,2024,(05):32-34.

[2] 吴盼 , 杨洋 . 智能电网数据安全防护策略研究 [J]. 信息与电脑 ,2024,36(24):63-65.

[3] 沙建秀 . 系统安全背景下未来智能电网建设关键技术发展方向研究[J]. 产业科技创新 ,2023,5(0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