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系统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及其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王胜
五家渠京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霍城分公司
引言
储能系统具备能量存储与释放的灵活调节能力,将其与分布式能源系统进行集成优化,可平抑分布式能源出力波动、削峰填谷、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解决微电网运行问题的核心技术路径。因此,深入研究二者的集成优化机制及其在微电网中的应用,对推动微电网规模化发展、实现能源系统高效低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储能系统与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的关键问题
(一)能源特性匹配问题
分布式能源系统包含不同类型的能源装置,如光伏、风电、小型燃气轮机等,各类装置的出力特性差异显著,例如光伏出力受光照强度影响呈日间波动,风电出力受风速变化影响具有随机性,而燃气轮机等可控能源则具备稳定出力的特点。储能系统也存在多种技术类型,如锂电池储能响应速度快但容量有限,抽水蓄能容量大但受地理条件限制,飞轮储能适合短时功率调节等。
(二)系统接口与协调控制问题
储能系统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涉及电气接口、通信接口的适配的问题。电气层面,需解决不同能源装置与储能系统的电压等级、频率、功率因数匹配,避免因电气参数不兼容导致的设备损坏或运行故障;通信层面,需建立二者之间的信息交互通道,实现分布式能源出力数据、储能系统状态数据(如荷电状态、充放电功率)的实时传输,为系统协调控制提供数据支撑。
(三)容量配置合理性问题
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直接影响集成系统的运行效果与经济性。容量配置过小,将无法完全吸收分布式能源的过剩电能,也无法满足微电网的峰值负荷需求,导致能源浪费或供电不足;容量配置过大,则会增加系统的初始投资成本与运维成本,降低集成系统的经济可行性。容量配置需综合考虑分布式能源的最大出力、最小出力、出力波动幅度,以及微电网的负荷峰谷差、负荷持续时间等因素,同时兼顾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等技术参数,通过科学计算确定合理的储能容量与功率等级,在保证集成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投资成本与运行效益的平衡。
二、储能系统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方法
(一)基于能源供需平衡的优化调度方法
该方法以微电网内能源供需平衡为核心目标,通过建立调度模型,实现对储能系统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协同调度。优化调度模型需纳入分布式能源的出力预测数据(如基于历史气象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的光伏、风电出力预测)、微电网的负荷预测数据(如基于用户用电习惯的负荷预测),以及储能系统的运行约束条件(如最大充放电功率、荷电状态上下限)。在调度周期内(如小时级、日级),模型通过动态计算实时能源供需缺口,制定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计划与分布式能源的出力调整方案,例如在光伏出力高峰且负荷较低时,优先控制储能系统充电。
(二)基于经济性的优化配置方法
经济性优化配置以降低集成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为目标,综合考虑初始投资成本、运行成本、维护成本与收益。初始投资成本包括分布式能源装置与储能系统的设备购置、安装成本;运行成本包括能源消耗成本(如燃气轮机的燃料成本)、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损耗成本;维护成本包括设备定期检修、故障维修等费用;收益则包括微电网的供电收益、参与电网调峰调频获得的辅助服务收益,以及减少能源浪费带来的间接收益。
(三)基于稳定性的控制策略优化方法
集成系统的运行稳定性是微电网安全供电的重要保障,需通过控制策略优化提升系统应对扰动的能力。扰动来源包括分布式能源出力的突然波动(如风速骤降导致风电出力突减)、负荷的突然变化(如大型用电设备突然启动),以及外部电网故障对微电网的影响。控制策略优化需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本地控制层面,通过改进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算法,提升其响应速度,例如采用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或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实现储能功率的快速调节,平抑分布式能源的短期出力波动;二是系统协调控制层面,建立多能源协同控制机制,当系统受到较大扰动时,除调整储能系统运行状态外,同步协调可控分布式能源的出力,例如在风电出力突减时,快速提升燃气轮机的出力。
三、集成优化系统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一)能源供需平衡调节应用
在微电网运行中,集成优化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分布式能源出力与负荷需求的变化,动态调节储能系统的充放电状态,实现能源供需平衡。当微电网处于独立运行模式时,分布式能源的出力波动易导致供需失衡,例如夜间光伏停止出力,若风电出力不足,负荷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此时集成系统可控制储能系统释放存储的电能,保障负荷供电;当微电网与大电网联网运行时,集成系统可根据大电网的电价政策与供需情况,调整能源流向,例如在大电网电价低谷时,控制储能系统充电,在电价高峰时,控制储能系统放电满足微电网负荷,同时减少从大电网的购电量,降低用电成本,实现微电网与大电网的协同优化运行。
(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应用
集成优化系统能够有效减少分布式能源的弃能现象,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由于分布式能源出力具有间歇性,当出力超过微电网当前负荷需求时,若没有储能系统存储过剩电能,过剩能源将无法被利用,只能被弃用。集成系统通过实时跟踪分布式能源的出力变化,在出力过剩时及时控制储能系统充电,将过剩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机械能等形式存储起来,待能源短缺时再释放利用,避免能源浪费。
(三)增强微电网韧性应用
微电网的韧性指其应对外部扰动、快速恢复供电的能力,集成优化系统通过储能系统的灵活调节与多能源协同,显著增强微电网的韧性。当外部大电网发生故障时,微电网需切换至独立运行模式以保障关键负荷(如医院、交通枢纽的应急负荷)供电,此时集成系统可快速调整储能系统与分布式能源的运行状态,确保关键负荷的能源供应;在自然灾害(如台风、暴雨)导致分布式能源出力骤降时,集成系统可通过储能系统的应急放电与可控能源的出力提升,维持微电网的基本供电功能,减少灾害对用户用电的影响。
结束语
储能系统与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是解决微电网运行中能源波动、供需失衡、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核心技术手段,对推动微电网的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二者集成的关键问题,探讨优化方法及其在微电网中的应用,明确了集成优化的技术路径与应用价值。然而,当前集成优化仍面临部分挑战,如多能源协同控制的复杂度提升、储能技术的成本与寿命平衡、跨系统数据交互的安全性等,未来需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完善优化模型,推动集成系统向更高效、更经济、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才智龙 , 王丹洁 , 范晋卿 , 李弘瑞 . 分布式能源系统储能技术应用研究 [J]. 中国设备工程 , 2025, (15): 201-203.
[2] 王宁. 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J]. 电工技术,2025, (05): 34-36.
[3] 杨敬之, 杨雨婷. 基于WOA 优化算法的含储能系统分布式能源微电网优化控制 [J]. 电工技术 , 2024, (23): 6-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