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视域下特需学生成长路径探究
韩蕾
武汉市景新学校 430070
一、引言
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促使人们对特需儿童的教育理念发生深刻转变,从最初的无知、排斥、漠视,逐渐走向理解、接纳与关怀。融合教育作为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其核心在于让特需儿童进入普通学校,与普通学生共同学习、生活,实现教育公平与全面发展。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 年)》明确要求“全面推进全纳教育”“扩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规模”;《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2年)》进一步指出“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撑”。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普通学校中有效实施融合教育,帮助特需学生融入集体、健康成长,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小张同学的教育案例,从“看见、理解、支持”三个维度,阐述融合教育的实践路径与成效。
二、案例背景
小张同学因智力缺陷(医学诊断智商数为 60)、无法听懂指令、学习跟不上班级等原因,休学一年后于三年级转入笔者所在班级。刚入班时,其母亲便向教师说明情况,提及小张虽善良、听话,但存在沟通困难等问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小张表现出诸多“特殊”之处:与他人交流时不能直视对方眼睛,回答问题常答非所问;学习上,质量评估时交白卷;行为上,多次在课堂上擅自离开,如在英语课期间跑到操场为二年级学生摇跳绳,面对教师询问仅以“摇得好、大家开心”回应。班级其他学生也因察觉到其差异,出现“傻子”等不尊重的称呼。
三、融合教育实践路径
(一)看见“同”与“不同”,构建包容接纳的班级氛围
特需学生与普通学生既有身心发展的共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教育者首先要引导师生正视这种“同”与“不同”,消除偏见,营造包容的环境。
针对班级学生对小张的误解与不尊重,教师并未聚焦于“纠正”小张的问题,而是转向“治疗”其他同学的“偏见病”。通过记录小张的日常行为 ——每天准时拿班牌、主动倒掉班级垃圾、活动课时看守同学衣物、为同学打水、为低年级学生摇跳绳等,并将这些行为以照片形式呈现给班级学生,让大家看到小张的“不同”并非“智力低下”,而是其坚持为集体付出的善良与责任感。
通过此类班级活动,不仅帮助小张发现自身优势、提升自信心,使其能自然地与同学交往,还让其他学生学会尊重与关爱他人,构建了和谐、友善、团结的班级氛围,为小张的融合教育奠定了良好的集体基础。
(二)理解行为背后需求,助力特需学生个性化成长
特需学生的异常行为往往源于其特殊的认知与发展需求,教育者需以耐心与包容为前提,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其成长。
小张多次在课堂上擅自离开,经观察发现其乐于帮助他人。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安排他下课到办公室做事,如拿本子(计算好时间,使其在上课铃响时刚好进入教室,减少离开机会)、打水浇花等。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朋友身份与他交流,引导其学习表达,如询问“最近看了什么书”“书里讲了什么故事”,同时督促其完成简单的生字作业。
考虑到特需学生需要一对一教学才能掌握基础知识点,教师还安排班级学生轮流担任小张的“影子同桌”,每周更换一名学生,陪伴他学习、在校园内活动,遇问题及时向教师报告。这种方式既帮助小张在同伴支持下逐步适应校园规则,也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理解与共同成长。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始终秉持放宽心态、放慢步伐、降低学习难度的原则,鼓励小张做喜欢且力所能及的事,同时教会他保护自己,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全面支持的教育体系
特需学生的融合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协同,通过课程优化、家校社合作等方式,为其提供全面支持。
课程维度支持:学校以普通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普通校本课程与特需学生兴趣,开发特色适性课程(包括学科特色课程、综合社团课程、劳动技能课程)。针对小张喜欢劳动的特点,教师与班主任邀请他担任“小张老师”,开设“刷地”等劳动课程,让他向其他学生传授技能,同时指导他用“先…… 然后…… 最后……”等句式表达,提升其语言能力。此外,学校采用“评估 — 学习 — 评价”螺旋式教学评价方式,为特需学生制定个别化评价体系,如为小张制作“小红书”成长记录册,记录其成绩、集体活动参与情况、志愿服务经历及成长故事等,形成过程性评价,全面反映其发展状况。
协同维度支持:一是强化家校合作,引导家长履行融合教育主体责任。学校开通特需学生家长热线,定期通报学生发展情况,共同研讨教育方式,处理突发事件;同时利用 QQ、微信等软件,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形成“一对一”帮扶家庭的机制。二是开展跨领域多专业合作,学校与医疗机构、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社区等社会机构深度合作,建立良好工作机制,为特需学生提供教育康复支持。三是推进校内与校际资源融通,学校定期组织校内班级、集团校开展融合教育集体教研,通过听课、评课、交流等活动加强班际、校际沟通,实现管理互通、资源共享、教研互动、质量共进。
四、结论与展望
曹海永校长指出:“新时代师爱与师能首先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真正地爱每一个孩子,接纳和培育好每一个特需儿童,这是对师爱与师能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考验。”小张同学的教育案例表明,融合教育并非简单地将特需学生放入普通班级,而是通过“看见”其价值、“理解”其需求、“支持”其发展,让特需学生真正融入集体,实现身心全面成长。
从“这一个”特需学生到“每一个”特需学生,融合教育的实践过程不断推动着普通教育的思考、改变、创新与成长。尽管特需学生的融合教育任重而道远,但只要教育工作者秉持初心,坚守“有教无类”的理念,整合多方资源,持续优化教育策略,就一定能帮助每一位特需儿童向阳生长,为教育公平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融合教育的长效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资源支持体系,让融合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