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路径探析
李博亚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303 班 443500
一、引言
土家族是我国南方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其文化积淀深厚。地处鄂西南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作为土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65%,这里的文化浓缩了土家人的精神特质与历史记忆,涵盖语言、技艺、歌舞、民俗等多个领域。其中,长阳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誉为土家文化“三件宝”,撒叶儿嗬、薅草锣鼓等还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些传统文化正遭受冲击,所以,如何有效保护与传承这些文化,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2.1 语言与技艺
长阳土家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和彝语支接近,其词汇中留存着土家先民农耕、渔猎生活的印记。不过,当今土家语使用范围渐渐缩小,大多数人都通用汉语。传统技艺方面,“西兰卡普”织锦堪称代表,用通经断纬技法在木织机上编织,图案取材自然与传说,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除此之外,木雕、石雕、竹雕等工艺都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与生活用品,这充分展现着土家人的审美追求。
2.2 音乐舞蹈与民俗
长阳这地方的文化很有特色,跟生活贴得很近。比如长阳山歌,是人们干活时随口编的,有高腔、平腔两种,唱的内容离不开种地、谈恋爱这些事儿,薅草时唱的锣鼓山歌还能让大家干活节奏更一致。南曲就文雅些,是用三弦伴奏的说唱,调子弯弯绕绕的,唱的多是老故事。巴山舞是从老辈祭祀舞蹈改来的,动作学着干活的样子和动物的姿态,看着很有感染力。
民俗方面也很特别:“社巴节”是祭祖先、庆丰收的大日子,大家会跳摆手舞、唱山歌;“过赶年”比汉族过年早一天,藏着特别的历史故事。结婚时的“哭嫁”、办丧事时的“跳丧”,也都有着满满的文化讲究和情感意义。
三、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3.1 保护工作进展
近年来,长阳县在文化保护上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投入资金建设非遗馆等场馆,2022 年开放的长阳非遗馆通过多种技术展示非遗项目,并且设置互动体验区;开展非遗普查,现有各级非遗项目 75 项,其中国家级 3 项,省级 9 项,并有 157 名非遗传承人;出台县级保护条例,成立非遗保护中心,为保护工作提供制度支撑。
3.2 传承中的挑战
传承方面,通过“非遗进校园”、艺人带徒、媒体宣传这些方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难题。年轻一代因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对传统文化兴趣降低,传承人才出现断层;传承方式较单一,多依赖口传心授,缺乏系统教育与创新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
四、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4.1 人才与认同问题
现代就业选择多元,年轻人更多倾向于外出务工或新兴行业,加之传统文化传承周期长、收益有限,愿意投身者甚少。如西兰卡普技艺,耗费时间,而且初期收入低,年轻人参与度低,面临着失传风险。部分传统技艺传承人年事已高,体力与精力不足,难以系统传授技艺,加剧了人才断层的危机。同时,外来文化冲击下,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了解减少,认同感下降。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使流行文化占据主导,土家族传统节日的氛围变淡,部分民俗活动仅在特定场合象征性开展,年轻群体对其文化内涵的理解愈发浅薄,甚至认为传统文化陈旧,缺少传承意愿。
4.2 资金与方式局限
政府投入的保护资金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导致文化设施更新滞后、非遗项目研究推广受限制、传承人补贴不足等问题。一些偏远乡镇的文化站缺乏维护,珍贵的民间文化资料因保存条件简陋而受损,影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留存。保护传承方式也较单一,主要依赖政府机构与民间自发传承,社会参与度低;现代科技应用不足,数字化保护程度不高,多数文化资源仍以纸质或实物形式保存,传播范围有限,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传播需求。
五、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5.1 强化教育传承
把土家族文化系统性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编写适配的乡土教材,开设土家语会话、西兰卡普编织等特色课程。通过邀请民间艺人定期驻校授课、组织学生参与“非遗小传承人”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动手体验中深化文化认知。在职业院校设立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专业,构建“理论学习 + 技艺实训 + 市场运营”的培养模式,同时为民间艺人提供定期研修机会,提高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5.2 加大支持力度
要让这些特色文化更好地传下去,得从几方面想办法:首先是多找钱,除了政府专门设立保护基金,还可以通过“文化众筹”“非遗认购”这些方式,让社会上的资金也来帮忙;然后要鼓励传承人,给国家级、省级的传承人发专门的生活补贴,带徒弟教手艺效果好的,还能拿到额外奖励。另外,要把文化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做完善,把清江流域土家族人聚居的地方当成一个整体来保护,同时把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治理一起推进。
5.3 创新传承模式
联合高校科研团队搭建“长阳土家族文化数字博物馆”,对撒叶儿嗬舞蹈动作进行三维动作捕捉,对南曲曲谱进行数字化转译与音效修复,实现文化资源的永久存储和在线共享。推动“非遗 + 文旅”深度融合,在清江画廊景区设置“土家非遗工坊”,游客能参与织锦体验、学唱山歌,同时开发“非遗主题研学路线”,让文化传承与旅游消费形成良性互动。
5.4 提升文化认同
在县城主干道打造“土家文化长廊”,通过浮雕、壁画展示土家族历史与民俗;每年举办“清江土家文化节”,设置“青年非遗创新大赛”,鼓励年轻人将土家元素融入现代设计。推动“家庭文化传承示范户”评选,引导长辈在节庆期间向晚辈讲述族史、传授习俗,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递中自然延续,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归属感和自豪感。
六、结论
长阳土家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对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地区发展意义重大。面对当前困境,需要通过教育、资金、技术、认同等各方面的努力,凝聚政府、社会、个人的力量,推动民族文化在新时代中持续发展,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延中 . 传承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宏篇巨制——《中国土家族大百科全书》读后 [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 42 (07):189.
[2] 汪如锋 . 文化生态视阈下土家族村落传统体育的保护与传承——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0, 9 (04):100-104.
[3] 邓亚平, 罗新琼, 陈峥嵘.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模式的探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6 (07): 119-120.
[4] 董志静 . 社会多元化冲击下的民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J]. 法制与社会 , 2007, (03): 63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