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体育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
周宗勇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 54 小学 442000
引言
当前体育课存在技能教学零散、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不足、健康习惯培养欠缺等问题。核心素养理念要求体育教学超越单一技术传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大单元教学通过整合内容、延长学习周期,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聚焦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设计与课堂实施要点。
一、大单元教学对素养培育的现实意义
传统体育课常见的 40 分钟单课时教学存在明显局限。教师往往只能重点讲解某个技术动作要点,比如篮球的原地运球或排球的垫球姿势。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虽然学会了单个动作,却不明白这些技术在实际比赛中的运用价值。学生可能掌握了标准的运球姿势,但在真实对抗中仍然不会合理使用。
大单元教学通过重新规划教学周期,将 6-8 周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围绕特定运动主题系统设计教学内容。以篮球教学为例,不再单独教授运球、传球、投篮等技术,而是将这些技术融入篮球基础这个主题单元。在连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循序渐进地学习各项技术,并通过小型比赛、战术演练等方式理解技术的实际应用。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保证了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反复练习,更重要的是创造了技术综合运用的机会。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设计关键
(一)目标设定指向素养
在设计体育大单元教学目标时,需要明确区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运动能力目标要具体到某项运动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比如在篮球单元中,不能仅设定掌握运球技术这样模糊的目标,而应明确为在 3 对 3对抗中能够根据防守情况选择合理的运球方式。健康行为目标要关注学生在真实运动情境中的习惯养成,例如设定在剧烈运动后主动进行 5 分钟拉伸放松这类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指标。体育品德目标则需要结合运动项目特点,如篮球单元可以设定在小组对抗中主动与队友击掌鼓励这样的行为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要相互支撑,形成完整的素养发展体系。
(二)内容整合打破壁垒
体育大单元的内容组织需要打破传统按技术分类的教学模式。以足球单元为例,不应将传球、射门、防守等技术分开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从个人技术到小组配合再到比赛应用的递进式内容体系。初级阶段可以安排熟悉球性的个人练习,如不同部位的触球训练;中级阶段转入2-3 人的传接配合,融入简单的跑位意识;高级阶段则组织小型比赛,让学生在实战中综合运用所学技术。同时要将相关体能训练、规则讲解、战术意识培养等内容有机融入各个阶段。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建立技术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情境创设驱动应用
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应当贯穿整个单元。以田径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校园田径挑战赛的情境主线,将各个技术学习环节设计成挑战关卡。短跑教学可以设置为冲刺王争霸赛,跳远变成飞跃沙池挑战,投掷项目转化为投准大比拼。每个关卡都设置明确的挑战目标和奖励机制。在篮球单元中,可以将常规的技术练习融入篮球嘉年华的情境,把运球练习设计成障碍运球接力,投篮练习变成团队投篮积分赛。这些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最好能与学校实际开展的体育活动相结合。
三、素养导向的课堂实施路径
(一)构建结构化教学流程,实现技能渐进掌握
体育大单元教学需要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以篮球教学为例,初期2-3课时应聚焦基础动作的规范性训练,如原地运球、原地传球等分解动作练习。这个阶段要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模式,但不宜停留过久。进入第4-6 课时,就要设计组合动作练习,如移动中运球后急停传球、接球后转身投篮等。此时可以引入简单的对抗元素,如设置消极防守的 1 对 1 练习。单元后期则要将教学重点转向实战应用,组织 3 对 3 或 4 对 4 的小型比赛,让学生在真实对抗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技术。整个流程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过渡节奏,通常建议基础练习不超过单元总课时的 30% ,组合练习占 40% ,实战应用占 30%.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各阶段的时间分配,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技术迁移。
(二)实施过程性素养评价,关注全面发展表现
过程性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发展性和多元化的原则,其核心在于通过多维度的观察指标全面反映学生的体育素养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通常包含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关键维度,每个维度都需要设计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指标和记录工具。以游泳教学为例,运动能力维度可评估学生不同泳姿的技术规范性;健康行为维度关注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放松的自觉性;体育品德维度则体现在遵守泳池纪律、帮助同伴等行为表现。评价数据的采集应采用多元方式,包括教师日常观察记录表、学生技能视频档案、同伴互评问卷等,形成立体化的评价证据链。每周可通过案例分享会展示典型事例以及建立电子成长档案,系统记录学生从基础动作到完整技术链的进步轨迹,实现素养发展的可视化呈现。
(三)建立教学调整机制,确保因材施教效果
动态教学调整机制是实现因材施教的重要保障,其有效性取决于诊断的精准性、调整的及时性和实施的系统性。以体操教学为例,当发现学生在支撑跳跃项目中普遍存在助跑节奏紊乱、起跳时机不当等问题时,可及时增设分解动作训练模块,采用标志物辅助练习调整步点。对于器械练习中表现出的恐惧心理,可通过降低器械高度、使用保护带等措施循序渐进。调整时机应当把握单元教学的三个关键节点:新授内容后的适应性调整(约第 3 课时)、中期巩固时的补偿性调整(约第 6 课时)、期末考核前的强化性调整(约第 9 课时)。具体实施中可采用分层教学策略,如对技巧掌握较快的学生增加转体难度,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延长保护帮助时间。
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体育大单元教学,要求教师立足整体,打破技能界限,设计结构化内容,创设真实应用情境,并关注学生在任务中的素养表现。这有助于学生在持续的运动实践中真正发展能力、养成习惯、塑造品格。
参考文献:
[1] 顾友平 . 核心素养视角下体育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5(15):92-95.
[2] 傅二龙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体育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探究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4(20):104-106.
[3] 苏嘉聪 . 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大单元教学的策略研究 [J].少男少女 ,2024,8(3):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