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语文渗透德育的创新教学模式

作者

吴秋兰

巫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语文作为工具性价值与人文价值统一的学科,本身承载了丰富的德育精粹,在中华五千年文明沉淀的过程中,以儒家文化为重要内容的德育思想、内容饱经岁月的洗礼,在文化自信光芒的映射下,显出灵动的光辉。

一、挖掘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

语文教材作为指导中职语文教育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文本材料,蕴藏了很多厚重的德育资源。以高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为例,《琵琶行》这一长篇叙事诗,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让学生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学生借着诗文,回望历史,不仅能够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绝唱所触动。学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也会在诗文学习中,受到冲击与重构。对当下肩负者建设者使命的中职学生来说,学生的责任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发展关系的意识,需要得到正确的引导与建立。而这些社会责任意识,与一个时代的“小人物”“悲剧人物”共情的能力,都能够在古诗词深度学习中,得到发展。

在爱国诗人的《国殇》这一作品中,则可以强力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国殇》中所体现的“理想追求”从某种程度上符合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该作品凸显了国家长治久安与个人理想信念的结合。在对作品中的德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后,可以借助中职语文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实现洗礼。

二、构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 + 德育”融合机制

(一)自主导学

由于中职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当教师要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以语文学科为管道,向学生渗透德育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凸显德育的语文导学内容。将爱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等德育要素设计在语文课前预习任务中,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深入挖掘学习材料中的德育思想、内容。

在自主导学任务形式的设计层面,教师可以发起以“德育”为核心的思维导图自主构建任务,引导学生对学习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后,将每一篇课文所蕴含的个性化德育要素加以提炼,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推动学生框架思维构建。

由于德育要素通常会落实在具体的情感、情绪、价值、态度等方面,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对德育素养的感知力、感受力,教师可以将德育相关的预学问题设计得十分具体、精细。例如:在“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这句诗文中,表现了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下,商人身上彰显的什么特色?商人看中利益的秉性,有助于一个社会和谐发展,还是会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财物分配的不公?

结合我们当下的社会环境,结合学生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对相关问题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进入社会后,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工作价值观、职业素养面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个人应该坚守一些怎样的劳动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肩负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职业使命?你会将个人的商业利益放在重要位置,还是更加重视国家、社会的发展利益?

(二)多模态自主学习任务

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为了夯实中职学生的德育素养,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可以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资源整合优势,构建颠覆教学关系的课型,将学习主动权更多地赋予学生。

在学生对语文课前学习项目做足准备的前提下,包括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考证作者生平,论述德育相关问题等,教师可以对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加以细化,如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制作 PPT,用于课堂展示发表,让学生主导语文课堂流程和秩序,以演讲的方式,分享个人或小组的自主学习成果。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得到更加有效地锻炼,学生当众陈述信息、宣讲信息的能力也会得到更加扎实地训练,这些学习活动会赋能学生日后的职业素养。

由于中职语文可讨论的德育问题,具有开放性特征,当学生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看法时,要直面其他同学不同观点的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不同观点,将其转变为有价值的德育话题资源,打造“语文课堂辩论赛”,让更多学生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表差异化的观点。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可以渗透“尊重”“接纳”“包容”等德育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多元化、多角度的语言表达、意识形态,是学生日后参与社会分工所要适应的常态,但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杆,每个人都能够在特定的决策情境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与德育价值理念的共同支撑下,学生的语文德育素养和分析能力,都能够得到同步提升。

(三)创设“语文 + 德育”实践情境

鉴于中职学生在之后的就业、升学中,需要应对诸多实际的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情境,包括但不限于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表达。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语文+ 德育”范畴的语言逻辑思维水平和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主导学阶段遇到的学习任务,以更加严谨的文字,系统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以此实现中职学生语文学科实践活动环环相扣,让学生的德育思维从框架落地到具体的语言表达层面。

以上文提到的《琵琶行》中设计的学习任务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相关话题,自主命题,撰写议论文。学生的议论文质量,需要以论点、论据、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立意是否有高度等要素为评价依据。在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批改、评价,通过学生互评,锻炼学生的写作赏析能力,拓展学生的评价视角。

结论:

当学生完成了一系列“语文 + 德育”学习任务后,教师需要在学习评价中对学生表现出的德育素养加以点评。为了持续激励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提高德育素养,重视个人课程思政素养的构建与发展,语文学科的学习评价与需要与学生学习发展档案中所彰显出的德育素养评价进行挂钩。此外,语文教师可以立足学科,主动发现一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彰显出的德育品质,以“见证”的方式,对学生的德育品质加以评价,让学生在有效的激励手段支持下,更加爱惜自己的“羽毛”。

参考文献:

[1] 刘春芹 . 立德树人视域下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路径及策略探讨 [J]. 新课程 ,2023,(12):4-6.

[2] 封露 . 新课标背景下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 [C]// 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课程教学与教育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二). 河北省平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2023 :4.

[3] 黄祎寿 . 润物细无声 德育入心田——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 [J]. 学苑教育 ,2022,(09):57-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