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经大师鸠摩罗什
王璐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引言:
自汉代佛教东渡,译经便承担起弘扬佛法的重任。历近千余年,流传佛经1300 多部,卷帙浩繁,汇集印度大小乘精要。在此其间,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并称“四大译师”,以严谨治学,卓越贡献,为中国翻译界构筑了坚实的基石。尤其罗什的意译,使得经典广为流传,深远影响佛教理论与中国文化。
鸠摩罗什(梵语 Kumarajiva,344-413,一说 350-409),本名鸠摩罗耆婆什,汉译为“童寿”,意指他虽年幼却具备青年的德行与智慧。他幼年随母出家,遍访天竺(印度古称)名师,学识渊博,年少精进。公元5 世纪初,他抵达长安,得到后秦统治者姚兴的支持,在 401 年至 413 年间,与一批高度文化修养的义学僧人如僧肇、僧睿等共同在逍遥园西明阁从事译经工作,译出大量经典他前后所译之经依《出三藏记集》卷二载,共有35 部,297 卷;据《开元录》卷四载,共有 74 部,384 卷。
1 鸠摩罗什之前的的翻译现状
佛经初传时期的翻译之路荆棘满布。那时外僧不通中文,中僧不解梵语,译作往往令人费解,其翻译的佛经,读起来就像隔了一层雾一样。有的甚至背离原意,容易陷入唯心格义误区。译者常陷入“格义" 误区中,生硬地将“五行”比喻成“四大”,以道家之“无”诠释佛家之空”,虽试图融合却失却了佛经原有的神韵与异域风采。道安大师秉持”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理念,坚持逐字直译以求忠实原典,甚至不惜牺牲译文的流畅性。这种严谨态度虽保全了经义真谛,却也使译文显得生硬艰涩,影响了佛经的传播广度。透过这些早期译本,我们仍能感受到译经大德们跨越语言藩篱的艰辛努力,以及他们在文化交融过程中的不懈探索。
2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思想
鸠摩罗什,这位精通梵汉双语的翻译巨匠,以其超凡的智慧洞悉前人不足——“滞于文辞,失于本意”,于是他摒弃“格义”旧法,开创了意译的先河。他译经,既忠于佛旨又兼顾中土民情,使深邃教义化繁为简,深入人心。罗什的翻译,不仅传达出了佛经的精髓,让文字变得更有韵味,行文间流淌着智慧与美的交响。大乘经典如《法华》、《维摩》等,经其翻译,兼具信达雅,引领了意译新风。其译著涵盖三藏,如《般若》、《莲花》、《智度》等,堪称佛教史上不朽定本。正如唐释澄观赞曰:“意译之巅,罗什无双;译林争锋,玄奘并驱。”罗什的译作文质彬彬,既显古朴深邃,又流畅灵动,概念则是精准无比。
3 鸠摩罗什译经的特点
3.1 重视文体
在鸠摩罗什之前,佛经翻译多拘泥于古朴,梵文的韵律与文采常被忽略。罗什大师以“嚼饭与人”之喻,深刻批判翻译之弊,倡导译经应兼具原意之传达与文体之美感。其带领弟子们精研细琢,讲究文辞优美,使梵文的韵律与辞采在汉语中重获新生。罗什特别注重译文的可诵性,深知梵文经典配乐吟诵的特点,因此力求汉语译本也能朗朗上口。在术语翻译上,他首创音译之法,统一译名,既避免混淆又保留异域韵味。《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之诸多称谓,罗什妙笔一挥,统一译为“世尊”与“佛”,简洁而庄严。又如“菩提”、“涅槃”等词,皆由罗什音译而来,不仅精准传达了佛教概念,更成为汉语中不可或缺之元素,丰富了词汇也加深了文化底蕴。这些音译词,如同桥梁,连接了东西方文化,让读者在品味译文之时,亦能感受到来自遥远国度的神秘与美丽。
3.2 严谨之风
鸠摩罗什以其出色的翻译成就被誉为 " 译界第一流宗匠 "。其开创的译经方法集严谨与创新于一体:首先亲自口译梵文,阐释经义;继而在译场组织数百高僧共同商讨,对照旧译;最后反复推敲,直至译文既准确又流畅。这种集体翻译模式确保了译作质量,僧睿、僧肇等学者的参与更使翻译过程成为智慧交融的盛宴。罗什对翻译的严谨态度令人叹服:在翻译《十住经》时,因疑难重重,竟一月未敢轻易落笔,直至与老师佛陀耶舍深入探讨,领悟经义精髓,方始挥毫泼墨。又如《大品般若》一经,罗什耗时八月译出,而校勘工作又长达四月之久,足见其治学之严谨与用心之良苦。
3.3 翻译佛经
鸠摩罗什以卓越之姿,成为大乘佛教在中原传播的关键人物。他早年研习小乘佛教,后因接触《放光般诺经》而转向大乘。在长安译经期间,罗什系统翻译了《大品般诺经》等龙树学派经典,扭转了当时以小乘为主的佛教格局。其译作浩瀚,如《维摩经》、《法华经》等,皆为大乘瑰宝,不仅传播了深邃的佛理,更为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值得一提的是,罗什对龙树学说有着独到的见解与深厚的造诣,其译著《大智度论》、《中论》等,不仅精准传达了龙树思想的精髓,更激发了后世学人对大乘义理的无限探索与追求。
4 鸠摩罗什佛经翻译的影响
首先,鸠摩罗什开创了中国学术研究的理性新范式。他建立的 " 三译五校" 制度,通过集体翻译、反复校勘的严谨流程,将系统性思维引入中国学术传统。这种科学化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治学偏重感性的局限,为后世《文心雕龙》等著作的思辨性奠定了基础。罗什的翻译实践,犹如一颗启明星,照亮了中国学术理性探索的道路。
另外,鸠摩罗什开创的意译法彻底革新了佛经翻译传统。他摒弃直译,以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优美文笔,赋予佛经崭新的文学生命。《妙法莲华经》《维摩经》等经典译作,既精准传达佛理要义,又展现卓越文学价值。这些译著实现了梵汉语言艺术的完美融合,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之作,至今仍被视为佛教文学的双语瑰宝。
尤为重要的是,罗什大师将大乘佛教的精髓引入中原,填补了禅法与戒律领域的空白,为佛教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经典的问世,更是如春风化雨,滋养了大乘佛教的沃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体系与教义。鸠摩罗什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先驱,不仅搭建起中印佛学交流的桥梁,更促成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其译经活动对文学、史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外文明对话的永恒典范。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 胡适 . 白话文学史 ( 上卷 )[M]. 北京 : 东方出版社 ,1996.
[3] 黄忏华 . 中国佛教史 [M]. 东方出版社 ,2008.1.
[4] 梁启超 . 佛学研究十八篇 [M].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5] 罗新彰 . 翻译论集 ( 修订版 )[M].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2009.
[6] 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7] 任继愈 . 中国佛教史 [M].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8] 释慧 , 汤用彤 . 高僧传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2.
[9] 汤用彤 . 隋唐佛教史稿 [M].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4
[10] 王克非 . 翻译文化史论 [M]. 上海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 谢天振. 中西翻译简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2] 黄焰结.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思想[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
[13] 马祖毅 .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J]. 翻译通讯 ,19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