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金霞

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第一初级中学

引言

新课标中将“审美创造”纳入到语文课程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范畴中,这就让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了更加关键的地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工作,不仅能充分地增强学生感知美、展现美和评判美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逐渐的形成正向的情感与合理价值观。

一、创设情境,体会审美情感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境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体会审美情感的关键路径。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意境,而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倘若教师采用单纯的文字解读方式,就难以让学生深入地感受其中的情感内涵,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与诗词内容相符的情境,进一步地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象的画面、声音或场景,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逐渐地深化学生对诗词审美情感的理解。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观沧海》为例,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海浪汹涌、山岛耸立的视频,再配以低沉雄浑的背景音乐,从而为学生营造出苍茫壮阔的海边景象。同时教师可以身着古装,以曹操的口吻进行旁白:“建安十二年,我北征乌桓胜利,登上碣石山,只见大海波涛万顷,山岛巍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自己站在碣石山上,眼前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景象,以充分地感受到曹操面对大海时的豪迈气概。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诗中蕴含的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以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审美情感[1]。

二、强化诵读,丰富审美感知

古诗词本身就具有独特的韵律美、节奏美,这些审美特点只有通过反复地诵读才能被学生充分地感知。初中生对语言的敏感度正在发展阶段,教师强化诵读能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进一步地体会诗句的平仄变化、对仗工整,从而充分地感受到语言的音乐性,以有效地丰富学生自身的审美感知能力。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木兰诗》为例,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进行范读,注意读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急促节奏,以进一步体现木兰行军的迅速;在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时要放缓语速,读出军旅生活的艰苦;读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时则要语调轻快,充分地展现出木兰的机智。

之后教师就能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跟读,以充分地体会不同段落的节奏变化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竞赛的方式,一组读叙述部分,一组读描写部分,要求各自读出相应的情感。学生在读“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要读出木兰的思念之情;读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时,要读出战争的惨烈与胜利的不易等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感受到这首古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对诗中木兰形象及情感的审美感知。

三、问题导学,启发审美想象

初中生的想象力通常十分丰富,但是却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所以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够超越文本的字面意思深入地挖掘诗词的内涵,从而在脑海中构建出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诗词审美价值的理解 [2]。

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登飞来峰》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如王安石在“飞来山上千寻塔”中用“千寻”形容塔高,这样仅仅是在说塔的实际高度吗?这一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千寻”所蕴含的夸张手法,从而想象塔的高耸入云特点。接着教师可以追问学生,“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如果你站在这样的高塔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以问题追问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大胆地想象,从而充分地感受到诗人站在塔顶所见的壮阔景象。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中,学生就能在想象中拓展对诗的意境的理解,从而深刻地体会到诗人高瞻远瞩的胸怀,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想象能力。

结束语: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授课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可以对塑造学生形成完整人格、确立合理的价值观念以及积淀丰厚的人文素养产生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设定周全的美育目标,积极地探寻审美教育的融入突破口,并且策划具有开放性的审美实践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路径,在循序渐进中推动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素养实现全方位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中文.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象解读与审美能力培养[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5 素质教育创新发展交流会论文集(下册). 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胡集中学 ;, 2025: 77-79. DOI:10.26914/c.cnkihy.2025.023545.

[2] 黄焕仙.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审美教育路径探究 [J]. 求知导 刊 , 2025, (16): 59-61. DOI:10.14161/j.cnki.qzdk.2025.1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