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技术路径研究
吕洁
克拉玛依市创汇水利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 834000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性与战略性资源。受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水资源短缺、时空分布不均及污染加剧等问题凸显,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提出更高要求。水利工程中水资源合理配置关乎工程效益、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能优化资源分配、保障供水安全。但当前存在配置粗放、技术落后、生态考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深入探究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技术路径,对提升水利工程设计水平、实现水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意义重大。
一、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水资源配置面临的挑战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且年内、年际变化大。在空间上,部分地区水资源总量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用水需求;在时间上,降水集中在汛期,非汛期水资源匮乏,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这种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增加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难度,需要通过建设调水工程、蓄水工程等水利设施,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跨时间调配,但同时也面临着工程建设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
(二)用水需求增长与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持续增加,而水资源总量有限,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农业领域,传统的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用水效率低下;在工业领域,高耗水行业用水量大,且存在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污水排放不达标等问题;在生活用水方面,节水意识不足,浪费现象普遍。此外,水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使得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进一步加大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压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提高
生态环境保护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关键要素。以往,部分水利工程因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生态影响,引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生态问题。当下,伴随公众环保意识提升与国家重视,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既要保障经济社会用水,也要兼顾生态用水需求,实现水资源配置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这就要求水资源配置技术需综合考量资源、生态、经济等因素,以制定科学方案。
二、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技术路径
(一)水资源监测与数据采集技术
1. 构建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网络
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构建覆盖流域、区域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实现对水资源数量、质量、水位、流量等要素的实时监测。在河流、湖泊、水库等重要水域设置监测站点,安装水质传感器、水位传感器、流量传感器等设备,实时采集水资源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至数据中心。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水资源信息,如水面面积、植被覆盖度等,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2. 数据整合与分析
建立水资源数据库,对监测采集的数据进行整合、存储和管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水资源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掌握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供需状况以及水质演变趋势等。通过数据分析,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例如根据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合理确定调水工程的规模和布局;根据水质监测数据,优化污水处理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二)优化配置模型构建
1. 多目标优化模型
水资源合理配置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以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同时考虑水资源供需平衡、工程约束、生态环境约束等条件。运用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遗传算法等数学方法求解模型,得到满足多目标要求的水资源配置方案。例如,在某流域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通过多目标优化模型,合理分配农业、工业、生活和生态用水,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的同时,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
2. 动态模拟模型
由于水资源系统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建立动态模拟模型能够更好地反映水资源的变化过程。利用系统动力学、数值模拟等方法,构建水资源动态模拟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水资源的演变过程和配置效果。通过设置不同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气候变化情景等,对模型进行模拟分析,评估各种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动态模拟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供需的影响,提前制定应对措施,优化水资源配置方案。
(三)多技术融合应用
1. 水利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
将水利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水利工程的智能化管理和水资源的精准配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水利工程的空间信息进行管理和分析,优化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布局。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控制,提高水资源调配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水资源配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融合
在水资源合理配置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修复的需求,将水资源配置与生态修复技术相结合。通过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采用生态补水、湿地恢复、河道整治等生态修复技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例如,在河流生态修复中,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增加枯水期河流流量,改善河流生态环境;同时,采用生态护坡、水生植物种植等技术,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实现水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三、案例分析
以某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为例,该工程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运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路径。首先,构建了完善的水资源监测网络,对水源地、受水区的水资源数量、质量等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水资源供需状况和变化趋势。其次,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和动态模拟模型,综合考虑调水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优化调水规模和调水方案。同时,将水利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利用 GIS 技术进行工程线路规划和优化,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调水工程设施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调度。此外,注重水资源配置与生态修复技术融合,在调水过程中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对受水区的河流、湿地等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通过这些技术路径的应用,该调水工程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水资源合理配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采用水资源监测与数据采集技术、优化配置模型构建以及多技术融合应用等技术路径,能够为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在未来的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应不断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结合实际情况,创新技术方法,完善技术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水资源形势和发展需求,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迪 . 水利工程中基于水土保持技术的水资源保护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4(12):169-172
[2] 田战锋 . 关于施工规划设计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探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1(01):115-116
[3] 黄威 . 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农田灌溉技术浅谈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 .2022(07):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