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工程中苗木成活率提升技术实操研究
齐峰
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省白城市 137000
造林工程是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质量的重要举措,而苗木成活率作为衡量造林成效的核心指标,直接决定造林工程的生态价值与经济成本。当前,在造林实践中,因苗木品种选择不当、栽植环节操作不规范、养护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苗木成活率偏低,不仅增加了造林成本,还制约了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入研究并总结提升苗木成活率的实操技术,解决造林各环节的关键问题,对推动造林工程高质量发展、助力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1 影响苗木成活率的因素
1.1 苗木自身因素
苗木的品种、质量与规格对成活率影响显著。不同品种的苗木适应环境能力各异,若选择不适合当地环境的品种,成活率会大打折扣。例如,在干旱地区种植喜湿品种的苗木,水分供应难以满足其生长需求,易导致苗木死亡。苗木质量方面,根系发达、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苗木更易成活。规格上,过大或过小的苗木在移栽过程中都可能面临适应困难的问题。
1.2 土壤条件
土壤是苗木生长的基础载体,其质地、肥力、酸碱度直接决定苗木根系发育与养分吸收效率,进而影响成活率。质地疏松、透气性好的土壤能为根系提供充足氧气,助力根系舒展生长;肥力充足的土壤可持续供应氮、磷、钾等养分,满足苗木生长需求;适宜的酸碱度能保障苗木生理代谢正常进行,避免养分失衡。若土壤板结阻碍透气、肥力不足难以供能,或酸碱度偏离适宜范围,会直接抑制根系生长与养分吸收,大幅降低苗木成活率。
1.3 气候环境
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风力等对苗木成活率有重要影响。高温干旱会使苗木水分蒸发过快,导致缺水死亡;低温寒冷可能使苗木遭受冻害;光照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苗木的光合作用;强风会吹倒苗木或损伤根系。此外,极端天气如暴雨、洪涝等也会对苗木造成损害。
2 苗木栽植各环节技术要点
2.1 选苗
选苗是造林基础,关乎苗木成活率。要依据造林地的气候干湿、土壤肥瘠等条件,挑适应性强的品种,规避“水土不服”。优先挑健壮、根系发达且无病虫害的苗木,它们扛得住移栽冲击。注意苗木规格,让高度、地径契合造林标准,大小不当易难适应。珍贵或难生根苗木,选容器苗,保护根系,提升后续栽植、养护时的成活几率。
2.2 起苗
起苗是造林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苗木成活率。起苗时间一般在苗木休眠期,落叶树种从秋季落叶到翌年春季树液流动前均可进行,常绿树还可在雨季起苗 [1]。起苗时应尽量减少对根系的损伤,裸根苗要保证根系完整、主根长度适宜,起苗后及时蘸泥浆或包裹保湿材料。带土球苗木的土球大小通常为地径的8-10 倍,并用草绳包扎紧实。
2.3 运输
运输是保障苗木活力的关键环节,需全程做好保护以避免机械损伤与失水。
装车时需轻拿轻放,根据苗木规格合理堆放,防止挤压导致根系断裂或枝叶受损。若为长途运输,要保持车厢通风换气,维持适宜温湿度,避免高温高湿引发苗木霉变。可在苗木表层覆盖湿布等保湿材料,途中每隔一段时间适量喷水,持续补充水分,确保苗木抵达造林地时仍保持良好生长状态,为后续栽植成活奠定基础。
2.4 栽植
栽植前需先对造林地整地,改善土壤透气性与肥力,为苗木生长打基础。根据苗木规格与造林密度,确定栽植穴的大小和深度,确保根系能充分舒展。栽植时将苗木扶正,裸根苗需理顺根系,带土球苗先去除包扎物,再分层填土并踏实。栽后立即浇足定根水,让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减少悬空空隙,为苗木扎根成活提供必要条件。
3 养护管理措施提升苗木成活率
3.1 水分管理
水分是决定苗木成活的关键因素,栽植后需结合天气与土壤墒情及时浇水。干旱季节需增加浇水频次,保持土壤湿润以满足苗木需水;但要避免过度浇水,防止积水导致根系腐烂。建议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方式,提升水分利用效率。同时需提前做好排水规划,在暴雨等天气及时疏导林地积水,为苗木根系创造适宜的水分环境。
3.2 施肥管理
合理施肥能为苗木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在苗木栽植前,可在栽植穴内施入适量的基肥,如有机肥、复合肥等。基肥要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烧根。栽植后,根据苗木的生长阶段和土壤肥力情况进行追肥。一般在春季和秋季进行追肥,以氮肥为主,适量配合磷、钾肥。施肥时要注意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方法,避免肥料浪费和环境污染。
3.3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会严重影响苗木的生长和成活率。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原则。加强林地管理,保持林地卫生,及时清除病叶、病枝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定期对苗木进行病虫害监测,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可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控制病虫害;物理防治如设置诱虫灯、粘虫板等;化学防治要选择合适的农药,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进行喷洒,避免农药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
3.4 修剪与扶正
修剪能减少苗木水分蒸发和养分消耗,为根系生长留存能量,是提升成活率的重要环节。苗木栽植后,需及时修剪病枝、枯枝,避免病害扩散与养分浪费;对过密枝条疏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生长旺盛的苗木可适当短截,控制顶端优势,平衡树势。同时要定期巡查苗木生长状态,发现倾斜苗木需及时扶正,防止根系进一步受损;扶正后需采取支撑措施,如用竹竿固定,确保苗木直立生长,避免再次倒伏,为其健康生长提供稳定环境[2]。
3.5 土壤改良
长期造林活动易造成土壤肥力衰退、结构恶化,影响苗木后续生长,因此需定期开展土壤改良。常用方法包括客土改良与种植绿肥。客土改良需将肥沃土壤运至造林地,与原有土壤充分混合,补充养分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透气性与保肥性;种植绿肥则在林地间隙栽种豆科等作物,借助其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同时作物根系可疏松土壤,进一步优化土壤结构,双措并举为苗木生长提供优质土壤环境。
3.6 防风防寒
在多风地区,要设置防风林带或采取其他防风措施,减少风力对苗木的影响。对于新栽植的苗木,可采用支架固定等方法,增强苗木的抗风能力。在寒冷地区,要做好苗木的防寒工作。可采用覆盖保温材料、包裹树干等方法,保护苗木免受冻害。例如,在冬季来临前,用草绳、麻袋等材料包裹树干,或在苗木根部覆盖一层厚厚的秸秆、树叶等保温材料。
结束语
造林工程中苗木成活率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苗木自身、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多个因素,以及选苗、起苗、运输、栽植和养护管理等多个环节。通过深入研究和掌握各环节的技术要点,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苗木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实现造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实际造林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技术,不断总结经验,推动造林工程的高质量发展,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可心 , 桑洪亮 . 植树造林苗木的起苗和选苗技术分析 [J]. 乡村科技 ,2016,(35):57.
[2] 李 建 梅 . 林 业 苗 木 种 植 与 养 护 技 术 探 究 [J]. 种 子 科技 ,2021,39(15):103-104.
[3] 李泽乾 . 基于森林资源保护前提下的森林培育工作研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05):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