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支持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提升
李美
武川县第一幼儿园 011700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幼儿当下的情绪体验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对其未来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以及行为习惯具有深远影响。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理念,强调家庭与幼儿园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资源上的互补与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庭是幼儿最初的心理支持系统,幼儿园则提供专业的教育引导,两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为幼儿提供持续、稳定和科学的心理支持。
一、家园共育支持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园共育背景下虽得到一定重视,但整体发展仍存在较大局限。许多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更多停留在表层,家长往往重视智力培养而忽视情绪、行为及社会性发展的引导,导致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承担的功能不足。同时,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缺乏稳定、深入的沟通机制,交流多以信息传递为主,难以形成理念与方法的有效衔接,教育目标和实施路径常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影响教育合力的形成。在课程实施方面,不少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停留在零散活动或临时课程上,缺乏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单一且趣味性不足,无法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由于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足,部分家庭在应对幼儿情绪管理和行为问题时采取简单化或片面化的方式,甚至出现惩罚、忽视等不当做法,进一步加剧了幼儿心理问题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与反馈机制也尚不完善,缺乏科学的评估工具和动态监测手段,使教师和家长难以及时掌握幼儿心理状态的变化,无法根据反馈调整教育策略。总体来看,家园共育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关系有待深化,教育资源整合和管理模式亟需改进。
二、家园共育支持下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一)建立家园协同机制,明确教育责任分工
家庭是幼儿最初的心理支持环境,幼儿园则是幼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场所,两者在功能上各有侧重,只有在理念、目标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在实际操作中,应通过建立常态化的家园协作机制,明确家庭和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职责边界。幼儿园需要为家长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和指导,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育儿实践;家庭则应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及时反馈幼儿在家庭中的情绪、行为和社交表现。通过建立定期沟通制度,如家长工作坊、主题讲座和心理沙龙等,不仅能够提高家长的参与度,还能使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情况。此外,幼儿园还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管理小组,统筹家庭和园内资源,在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和支持上形成完整链条,让家庭与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各尽其责、互为支撑。
(二)完善课程结构体系,丰富心理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当前不少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零散化和短期化状态,难以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在家园共育的基础上,构建结构完善、内容多元、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在内容设计上,课程应涵盖情绪认知、情绪表达、情绪管理、社交技能、规则意识等多个维度,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分层设计,使其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升心理素养。在形式设计上,应突出趣味性与体验性,通过故事表演、情境模拟、游戏活动等方式,帮助幼儿在参与中感受、在体验中理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践性。同时,家庭应在课程实施中发挥延伸作用,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亲子游戏、共同阅读心理主题绘本、交流情绪管理经验等,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形成连续不断的链条。
(三)创新沟通互动方式,拓宽家园合作渠道
传统的家园沟通方式以面对面交流和纸质通知为主,渠道单一且信息传递效率低,难以满足现代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要想实现家园共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高效协作,需要在沟通方式上不断创新和拓展。数字化平台是当下家园合作的重要工具,可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属平台或微信群、公众号等,实时共享幼儿在园表现、心理观察记录和课程资源,提升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透明度。同时,还可利用线上家长课堂、微课视频、心理测评问卷等方式,让家长在家中也能接受科学指导,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除了线上交流,幼儿园还应加强线下互动,通过心理主题亲子活动、家长座谈会、心理健康宣传周等形式,拉近家庭与幼儿园的心理距离,增强家长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四)引入科学评估工具,构建动态反馈体系
当前很多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评价工具,导致教育成效难以量化,也无法为后续改进提供依据。为此,应引入科学、规范的心理评估工具,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全程、动态的跟踪监测。评估内容可包括情绪状态、社交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结合观察记录、问卷测评和家长访谈,形成多维度的数据支持。同时,应建立家园共用的心理健康数据库,将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中的表现统一归档,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定期分析和反馈,教师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家长也能及时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状况,并在家庭中进行针对性引导。
结语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持续且精细的系统工程,家园共育则是推动其不断完善的重要力量。家庭与幼儿园在合作中不仅是资源的互补,更是理念的融合、方法的衔接和责任的共担。唯有在信任与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稳固的协作关系,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深入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未来的实践中,应持续关注家庭教育与园所教育在理念更新和技术支持上的同步推进,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借助数字化工具和社会资源形成更开放、更有弹性的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 佳 玲 . 基 于 家 园 共 育 的 幼 儿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J]. 学园 ,2023,16(11):90-92.
[2] 武晓丽 . 基于家园共育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 求知导刊 ,2023,(11):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