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在食品企业供应链需求预测与库存管理优化中的应用研究
罗南思源
重庆轻工职业学院 重庆市 400065
引言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食品企业的供应链效率十分关键,需求预测与库存管理是其中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控制,传统库存管理方法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因此新技术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而 AI 技术能高效整合解析销售数据、天气信息、市场活动等海量多源异构数据,从中捕捉人类专家难以发现的复杂非线性关系,基于高精度预测,AI 驱动下的库存优化系统可以进行自主决策,显著降低链条总成本。本研究旨在系统探讨 AI 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环节的应用框架,对提升企业效益具有深远意义。
一、AI 技术在食品企业供应链需求预测中的应用
食品行业需求受季节、天气、节假日、促销甚至社交媒体趋势等多重动态因素影响,传统时间序列方法难以捕捉其复杂非线性关系。而 AI 技术可以高效解析海量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历史销售记录、实时天气信息、竞品动态、线上消费情绪指数等,从而构建起预测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和梯度提升决策树能评估各特征的重要性,自动学习变量与销量间隐藏的复杂模式。
二、AI 技术在食品企业库存管理优化中的应用
传统的库存管理往往依赖于历史平均值的库存水平,难应对食品行业需求的波动,常陷入“过度库存”与“缺货损失”的两难困境。而 AI 技术则通过构建复杂的优化模型,可以把需求预测、实时库存数据、采购提前期、仓储成本、产品保质期乃至客户服务水平目标等多重约束条件融为一体,进行全局最优计算。AI 驱动的智能补货系统也能把预测结果自动转换为采购订单建议,自主决定“何时订购”和“订购多少”,从而实现库存水平在满足目标服务水平下的成本最小化。AI 技术带来的优化显著降低了库存持有成本,极大地减少了因产品过期造成的巨额浪费。
三、AI 技术在食品企业供应链环节应用的优化路径
(一)推动供应链信息化升级
唯有构建起一个覆盖内外部、贯穿线上线下的全息数据生态,AI 算法才能获得充足的“养料”,生成真正具有洞察力的预测,否则再先进的模型也只会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食品企业优化供应链的首要路径是彻底推动信息化的底层升级,构建全域感知的神经网络,实现业务数据的全面在线化和标准化。企业必须着力打通内部壁垒,把企业资源计划、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统以及销售终端系统中的数据孤岛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企业同时也要积极集成外部数据源,如天气平台的实时气象数据、社交媒体的舆情热度指数、第三方市场研究报告,甚至竞争对手的公开活动信息。物联网技术的部署方面,通过在冷链车辆、仓库货架、零售冰柜中部署传感器,企业可以实时追踪库存商品的温度、湿度和地理位置,为效期管理提供动态数据流。举例来说,某知名乳业集团为实现对鲜奶产品的零浪费管理,率先投入了底层数据架构的彻底重构,企业创新性地接入了覆盖全国门店的实时 POS 数据,在冷链仓库中大规模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动态监控温湿度,基于其 AI 系统成功实现了库存水平的动态调控。
(二)引入多样化AI 算法
食品供应链的场景复杂多变,没有任何单一算法能成为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对于需求预测,应摒弃传统的单一时间序列模型,转而采用集成学习的策略。例如针对基础销量的预测,梯度提升机能有效处理结构化特征并评估各因素的重要性;对于具有复杂周期性的序列,长短期记忆网络等深度学习模型则表现出色;而对于新品或短保产品,则可探索迁移学习,把成熟产品的模式迁移过来。在库存优化层面,要把AI 技术与运筹优化技术相结合,可以基于预测结果,利用鲁棒优化模型来制定风险对冲策略,动态计算不同品类、不同门店的最佳安全库存水平。更进一步,可以探索强化学习技术,让 AI 智能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中,自主学习出在复杂环境中最大化长期回报的最优库存策略,从而实现从“优化”到“自主决策”的飞跃。
(三)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共享
食品供应链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单个企业的智能化如果脱离了整个生态的协同,其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突破企业边界,推动产业链的数据共享,是释放 AI 全部潜力的重要路径。意味着要构建一个基于信任互利的供应链协同平台,通过该平台,品牌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可以安全地共享数据,如零售端的实时销售数据、库存水平、促销计划,以及供应商的产能状况、交货绩效和原材料情况。AI 模型在获得全局视野的数据后,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预测,从预测最终消费者需求出发,逆向优化整个链条的生产、配送和库存部署,极大削弱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波动放大效应。例如当零售商共享其促销计划时,上游制造商的 AI 系统能提前预见需求高峰,主动调整生产节奏;而当供应商预警产能瓶颈时,零售商的AI 补货系统也能提前寻找替代方案。举例来说,国内某食品企业与大型零售商开展合作,双方共同构建了一个安全数据共享平台,利用该平台,零售商向品牌方开放了实时门店的销售数据、库存水平以及促销活动计划;作为回报,品牌方则共享其生产计划、产能状态和原材料供应风险预警。零售商的 AI 模型可以更早感知到需求变化趋势,而品牌方的智能排产系统则能依据零售终端数据,主动调整物流发运计划,从“按订单生产”转向“按预测准备”,实现了从“推式”到“拉式”供应链的转变,双方合作显著提升了资金利用效率。
(四)构建“人机协同”的决策模式
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赋能于人,而非取代于人,AI 在供应链中的应用优化,最后必须落地于“人机协同”的新型决策模式的构建。AI 擅长处理海量数据、发现隐藏规律并给出基于概率的最优解,但AI 却没有人的商业直觉、战略眼光、跨领域知识以及处理极端突发事件的创造性,因此最有效的模式是让 AI 成为供应链决策管理的“决策参谋”。AI 系统负责完成数据清洗、模型计算、场景模拟和方案生成等重负荷工作,最终向管理人员呈现的是多种备选优化方案及其预期的量化结果,以直观的可视化界面展现洞察。而管理人员则基于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对宏观市场的判断、对企业战略的理解以及无法被量化的软性信息,对 AI 的建议进行最终拍板。因此企业要投入资源改变传统工作流程,对员工进行必要的能力提升,培养员工的数据解读能力和与 AI 工具协作的能力。最终,AI 扩展了人的认知边界,使人做出更明智的决策;人的决策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训练AI、使其不断进化,共同推动供应链智能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破解食品行业固有的高损耗、高成本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范式。但是 AI 技术的应用也深刻触及企业的数据基础、组织流程乃至产业链协同模式,其要求有关的管理人员要从战略层面思考如何推动数据融合、流程重构与生态协作,从而真正释放人工智能的力量,让供应链从成本中心转变为驱动增长的价值引擎。
参考文献:
[1] 何其 , 欧阳钰霓 .AI 促进供应链的商业产业化研究——以供应链中的需求预测环节和智能化仓储管理为例 [J]. 商场现代化 , 2020(24):15-17.
[2] 赵俊丽 . 数据智能技术对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探究 [J]. 商场现代化 , 2025(1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