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矿产资源企业人才引进与留用机制创新研究
沈婷
新疆地矿投资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当前企业面临着人才引进困难、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新疆矿产资源企业人才引进与留用机制的创新,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疆矿产资源企业人才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人才现状
新疆矿产资源企业人才队伍呈现出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特点。从总量上看,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数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在结构方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且人才主要集中在传统矿产领域,新兴矿产开发等领域人才稀缺。同时,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人才集中在乌鲁木齐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偏远矿区人才严重短缺[1]。
1.2 存在的问题
1.2.1 人才引进渠道狭窄
企业引才过度依赖本地校园招聘和季度性人才市场,每年通过这两种方式引进的人才占比超 80% 。对智联招聘等网络平台使用仅停留在发布基础信息,与猎头合作案例不足 5% ,导致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制约企业技术升级。
1.2.2 薪酬待遇缺乏竞争力
员工平均年薪较内地同规模企业低 15%-20% ,且福利多限于五险一金,无补充医疗和住房补贴。偏远矿区员工的交通、食宿补贴仅为内地企业的一半,导致应届毕业生签约率不足 30% ,成熟技术人员流失率年均达 25% 。
1.2.3 职业发展空间有限
企业未建立明确的晋升体系,近 60% 的员工工作 3 年未获得晋升机会,职业规划多停留在口头承诺。内部培训以安全规程为主,专业技能提升课程占比不足 20% ,导致员工看不到成长前景,核心岗位人员主动离职率连续三年超30% 。
1.2.4 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企业缺乏系统的文化理念,日常管理侧重生产指标考核,忽视团队凝聚力建设。多民族员工间交流较少,跨部门协作常因沟通不畅出现推诿。员工满意度调查显示,仅 28% 的人认同“企业有归属感”,节假日福利发放形式化,难以激发工作热情。
2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2.1 拓展招聘渠道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与新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院校的地质、采矿专业共建“订单式培养班”,开设矿山实操课程,企业每年接收 50 名以上实习生,实习考核优秀者直接录用。同时,在猎聘、BOSS 直聘等平台开设企业专区,发布矿区生活实景视频,利用抖音、微信视频号开展“矿长带你看矿山”直播招聘。与 3-5 家专业猎头公司合作,针对采矿工程师、选矿专家等高端岗位,提供年薪 20%-30% 的猎头佣金。
2.2 优化招聘流程
推行“一站式”招聘服务,将简历筛选、初面、专业笔试环节压缩至 3 个工作日内完成,为外地应聘者提供远程面试选项,面试通过后报销往返交通及住宿费用。引入“矿山适应性测评”工具,结合心理测试、体能评估等维度,判断应聘者是否适合矿区工作。设立招聘专属客服,通过短信、微信实时推送流程进度,面试后 3 个工作日内反馈结果,对未录用者提供个性化改进建议,形成“投递- 面试- 反馈”的闭环管理,提升候选人体验。
2.3 突出企业优势
招聘宣传中重点展示新疆亿吨级油气田、世界级铜矿等资源禀赋,以及企业参与的“西气东输”配套矿山项目等重大工程,强调“参与国家战略项目”的职业价值。制作《矿山生活图鉴》,突出带独立卫浴的员工公寓、24 小时热水供应、民族风味食堂等生活保障,以及矿区至市区的通勤班车、每年 20 天带薪探亲假等福利。同时,宣传那拉提草原、喀纳斯湖等周边旅游资源,说明企业每年组织的员工团建旅游活动,凸显“工作在矿区、生活有品质”的独特优势。
3 创新人才留用机制
3.1 构建多元激励体系
3.1.1 薪酬激励
建立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绩效为导向的差异化薪酬体系,针对矿区艰苦岗位设置地域津贴,津贴标准随服务年限阶梯式增长。依据矿产勘探精度、开采效率等量化指标考核业绩,季度发放绩效奖金。设立“技术攻关专项奖”,对攻克复杂地质条件开采难题的团队给予项目利润 3%-5% 的奖励,同时授予“矿山技术能手”称号并在矿区宣传栏公示,激发创新动力。
3.1.2 福利激励
在法定福利基础上,定制符合矿区特点的福利包:为偏远矿区员工购买涵盖高原病、意外伤害的补充保险,每年组织一次跨省健康疗养;建设带供暖设施的员工公寓,配套民族特色食堂;对服务满5 年的员工,按级别提供5 万-20万元购房补贴,其子女就读本地学校可享受学费全额报销,解决后顾之忧。
3.1.3 职业发展激励
结合员工技能特长与矿区需求制定“双通道”发展规划:技术线可晋升至首席工程师,管理线设置矿长助理等阶梯岗位,晋升标准量化为技术专利数、安全生产天数等指标。与新疆地矿局等机构合作开设定向培训班,每年选派20% 的骨干参加行业峰会,内部培训学院增设选矿工艺、智能开采等课程,助力员工成长。
3.2 营造良好企业文化
3.2.1 塑造企业价值观
结合新疆矿产资源开发的地域使命,明确“绿色开发、富民兴疆”的核心价值观,将企业愿景与地区发展相融合。通过每月主题培训、矿区文化墙、员工手册等载体,系统传播价值观,组织“矿山先锋”评选活动,用身边榜样诠释理念,增强员工对企业使命的认同感和扎根边疆的归属感。
3.2.2 加强团队建设
针对矿区多民族员工特点,组织“民族团结一家亲”联谊、矿区运动会等活动,搭建跨民族、跨岗位的交流平台。建立“总经理信箱 + 季度恳谈会”双向沟通机制,鼓励员工为生产安全、生活保障建言献策,对合理建议落实奖励,营造包容协作、共促发展的民主氛围。
3.2.3 关注员工需求
聚焦矿区偏远带来的生活不便,定期开展多语种员工满意度调查,重点收集饮食、探亲、子女教育等需求。建立“需求 - 响应”台账,如开通矿区至县城通勤班车、与当地学校合作解决子女入学问题,持续优化后勤服务。依托矿区医务室设立心理疏导站,缓解员工工作压力,提升幸福感 [2]。
3.3 强化企业人文关怀
3.3.1 实施情感管理
企业管理者需建立常态化情感沟通机制,通过定期班组座谈、一对一谈心等方式,动态掌握员工因矿区偏远、工作强度大产生的情绪波动。在员工生日、婚育等节点,送上定制慰问品与手写贺卡;针对长期驻外员工,每月组织家属视频连线会。对工作遇挫或家庭有困难的员工,第一时间提供心理疏导与实际帮扶,增强其对企业的情感认同。
3.3.2 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优化办公环境和生产环境,提高工作的舒适度和效率。例如,改善矿区的通风、照明等条件,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
结束语
新疆矿产资源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通过创新人才引进与留用机制,拓展招聘渠道、优化招聘流程、构建多元激励体系、营造良好企业文化和强化人文关怀等措施,可以提高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留用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将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未来的发展中,企业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引进与留用机制,以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 . 广纳天下英才 , 实现五彩巴中跨越发展——学习贯彻习近平对人才工作重要论述的思考 [J]. 才智 ,2017,(32):128+130.
[2] 郭运海 , 潘祥莲 , 王丹 . 自我牺牲型领导与矿工安全绩效的关系研究[J]. 煤矿安全 ,2024,55(09):249-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