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信息化中车路协同通信技术应用
沈超
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 17 万公里,交通流量持续增长,传统交通管理模式面临通行效率低下、事故率居高不下等挑战。高速信息化建设推动交通系统向“人 - 车 - 路 - 云”一体化演进,而车路协同通信技术作为连接各要素的核心纽带,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突破口。车路协同通过车辆与路侧设备(V2I)、车辆与车辆(V2V)、车辆与云端平台(V2N)的实时数据交互,实现“全局感知 - 动态决策 - 协同控制”的闭环管理。当前,车路协同通信技术面临三大核心挑战:一是高速公路高移动性场景下的通信稳定性,车辆时速超120km 时易产生多普勒效应,导致信号衰减;二是海量设备接入时的数据传输时延,需满足毫秒级响应需求;三是跨厂商、跨系统的通信协议兼容性,影响规模化应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构建适配高速信息化的车路协同通信系统,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落地验证,为实际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1 车路协同通信技术基础
1.1 V2X 通信技术体系
V2X(Vehicle-to-Everything)是车路协同的核心通信技术,涵盖 V2V(车车通信)、V2I(车路通信)、V2P(车与行人)、V2N(车与云端)四类通信场景。在高速公路场景中,V2V 与 V2I 是应用核心:V2V 通过直连通信(PC5 接口)实现车辆间实时交互,传输车间距、速度、刹车状态等信息,通信距离可达 300m ,支持 100km/h 以上时速下的稳定连接;V2I则通过路侧单元(RSU)与车载单元(OBU)的交互,获取路侧传感器(如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的融合数据,实现超视距感知[1]。
V2X 通信采用 LTE-V2X 与 NR-V2X(5G/6G)双技术路径。LTE-V2X 适用于中低速率、广覆盖场景,通信时延约 50ms,可满足基础安全预警需求;NR-V2X 则支持更高带宽(100Mbps以上)、更低时延(10ms 以内),能传输高清视频、点云数据等大容量信息,适配自动驾驶协同控制场景。
1.2 5G/6G 网络支撑能力
5G 网络的低时延、高可靠(URLLC)特性为车路协同提供关键支撑。通过网络切片技术,可为车路协同业务分配独立的通信资源,保障在交通高峰期仍能维持稳定服务。例如,在自动驾驶车队协同场景中,5G 切片可将通信时延控制在 20ms 以内,确保车辆队列的同步制动响应。
6G 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强化车路协同能力,其太赫兹频段可实现超大带宽传输,支持路侧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每秒 1.5GB)的实时回传;同时,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覆盖解决了高速公路偏远路段的信号盲区问题,为全域车路协同提供可能。
1.3 边缘计算与数据安全技术
边缘计算节点部署于路侧或基站附近,可对车路交互数据进行本地化处理,减少云端传输时延。例如,路侧边缘节点可实时融合多辆车的位置信息,计算出最佳跟车距离并推送至车载终端,整个过程时延可控制在 50ms 内。
数据安全方面,采用国密算法(SM4)对通信数据加密,结合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信任机制,确保车辆身份认证与数据完整性。针对高速公路场景,设计动态密钥更新机制,每30 秒生成新加密密钥,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2 高速信息化车路协同通信系统架构
2.1 总体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云 - 边 - 端”三层架构,实现车路协同全链路通信与数据处理。
感知层(端侧)由车载终端与路侧设备组成。车载终端集成 OBU、GNSS 定位模块及惯性导航单元,采集车辆速度、加速度、转向角等动态数据,定位精度达厘米级;路侧设备部署于高速公路护栏或龙门架,包括 5G 基站、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 1km)、激光雷达(点云密度 200 点 / ㎡)、高清摄像头(帧率 30fps)及边缘计算单元,实现对道路环境、交通流的全方位感知。
通信层(边侧)承担数据传输与本地处理功能。基于 5G NR-V2X 技术构建通信网络,路侧设备与车辆间采用 PC5 直连通信(近距离)与 Uu 接口(远距离)混合模式:当车间距小于 500 m 时,优先通过 PC5 接口直接交互,降低云端依赖;超出范围时,由路侧边缘节点转发数据。边缘计算单元负责实时数据融合,例如将雷达与摄像头数据结合,精准识别车辆类型与违法行为。
云平台层(云端)实现全局协同与决策优化。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车路协同云平台,汇聚全路网的交通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生成交通态势预测模型(如 15 分钟内的车流拥堵点),并向边缘节点推送协同控制策略,例如动态调整车道限速或引导车辆换道。
2.2 通信协议优化
针对高速公路高移动性特点,对 V2X 通信协议进行适应性优化:
一是多普勒频偏补偿。通过车载终端实时采集速度信息,路侧基站根据车速计算频偏值(公式: Δf=f0×v×cosθ/ c,其中 f0 为载波频率,v 为车速,θ 为入射角度,c 为光速),动态调整接收频率,使通信误码率控制在 10-6 以下。
二是自适应调制编码。根据车辆与路侧设备的距离动态调整调制方式:近距离( <300 m)采用 64QAM 编码,提升数据传输速率至 20Mbps ;远距离(300-1000 m)切换为 QPSK编码,保障通信可靠性。
三是分布式通信资源调度。采用强化学习算法,路侧边缘节点实时监测信道负载,当接入车辆超 50 辆时,自动分配子信道资源,避免信号干扰,信道利用率提升 30%[2] 。
2.3 数据安全机制
构建“身份认证 - 数据加密 - 隐私保护”三位一体安全体系:
(1) 身份认证采用基于数字证书的双向认证机制,每辆车与路侧设备均预置 CA 颁发的数字证书,通信前需验证证书有效性,防止伪造终端接入。
(2) 数据传输采用端到端加密,使用 SM4 算法对原始数据加密,会话密钥通过非对称密(SM2)协商,确保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解密。
(3) 隐私保护方面,对车辆位置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例如在向云端上传数据时,将具体坐标偏移至 100 m 范围内的虚拟点,同时保留路侧节点的精准定位用于本地协同,平衡安全性与服务质量。
3 典型应用场景实现
3.1 智能交通流管控
通过车路协同通信实现动态限速与车道引导。路侧设备实时采集交通流密度(辆 / 公里),当某路段密度超过 200 辆 / 公里时,边缘节点计算最佳限速值(如从 120km/h 降至
),并通过 V2I 通信向该路段车辆推送限速指令,车载终端在仪表盘显示提示信息,同时同步至导航系统规划最优车道。
系统还支持应急车道动态启用,当检测到主线拥堵且应急车道空闲时,路侧设备向管控中心申请临时开放,获批后通过车路通信向车辆广播车道启用时段(如 15:00-16:00),引导车流分流,通行效率提升约 25%。
3.2 协同碰撞预警
针对高速公路追尾、变道碰撞等事故,系统设计多级预警机制:
① 车距预警:通过 V2V 通信实时交换车间距与相对速度,当两车距离小于安全阈值(如时速 120km 时阈值为 150 m)时,车载终端发出声光报警,同时推送前车实时刹车状态。
②盲区预警:路侧雷达监测车辆盲区是否有其他车辆,当驾驶员打转向灯准备变道时,若盲区内存在车辆,立即通过 V2I 通信触发车载预警,响应时间 <100msc 。
③交叉路口碰撞预警:在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复杂路段,路侧设备融合多方向车辆数据,当检测到两车可能在交汇点碰撞时(如匝道车辆未减速并入主线),向双方推送紧急制动建议,同时路侧 LED 屏显示警示信息 [3]。
3.3 自动驾驶车队协同
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车队的协同行驶,通过 V2V 通信实现队列控制。头车根据路侧设备提供的路况信息(如弯道半径、坡度)调整速度,后续车辆通过与头车的实时通信(时延<50ms)保持车距(约 50 m)与同步加速 / 制动,形成紧密队列,降低风阻能耗约 15%。
当车队中某辆车出现故障时,通过 V2V 通信向前后车发送故障信息,后车自动减速保持安全距离,头车则向路侧节点申请紧急停车区域,路侧设备引导车队有序停靠,避免二次事故。
4 实验验证与性能分析
4.1 实验环境搭建
在某段双向 6 车道高速公路(全长 50km. )开展实验,部署 10 套路侧设备(间距 5km),配置 5G NR-V2X 基站与边缘计算单元;测试车辆为 10 辆搭载 OBU 的自动驾驶测试车,涵盖轿车、货车等类型,时速范围 60-120km/h。
实验指标包括通信时延、packet 接收率、预警准确率及通行效率提升幅度,对比传统无车路协同场景与本系统应用场景的性能差异。
4.2 实验结果分析
通信性能方面,系统在车辆时速 120km 时,V2I 通信平均时延为 18ms,packet 接收率达 98.5% ;V2V 通信平均时延 25ms,接收率 97.2%,均满足高速公路车路协同的实时性需求(要求时延 < 100ms,接收率> 95%)。
功能验证方面,协同碰撞预警准确率达 96%,成功识别 100 次模拟危险场景(如突发刹车、盲区来车);智能交通流管控场景下,高峰时段平均车速从 65km/h 提升至 82km/h ,通行效率提升 26%。
安全性测试中,数据加密传输未被破解,身份认证成功率 100%,未出现伪造终端接入现象,隐私信息模糊化处理符合国家数据安全标准。
5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云 - 边 - 端”三层架构的车路协同通信系统,结合 5G NR-V2X 技术与协议优化策略,有效解决了高速公路高移动性场景下的通信稳定性与实时性难题。实验验证表明,系统在通信时延、数据可靠性及应用效能上均表现突出,可显著提升交通效率与安全性。该研究为高速信息化车路协同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技术范式,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6G与 AI 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推动跨区域标准统一,加速智能交通系统的产业化落地。
参考文献:
[1] 邓 景 云 . 基 于 车 联 网 通 信 的 车 路 协 同 技 术 分 析 与 应 用 [J]. 中 国 宽带 ,2024,20(02):127-129.
[2] 桑中山 , 景峻 , 李杰 , 等 . 基于智能交通的车路协同系统技术应用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3,25(17):95-97.
[3] 张毅 , 姚丹亚 , 李力 , 等 . 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 [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1,21(05):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