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秦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探析

作者

淡超

中共咸阳市委党校

“一带一路”是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扩大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全方位发展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市八届人大六次会议提出,要把咸阳打造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合作高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高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推进秦文化对外传播,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讲好咸阳故事,传播咸阳声音,为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助力。

一、推进秦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性

咸阳作为秦文化重要发源地,推进秦文化对外传播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提升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支撑。

(一)传承和拓展古丝绸之路文化的必然要求

古丝绸之路是中国在最辉煌的时代打通的连接欧亚大陆的一条贸易通道。这条贸易通道带动了中国与欧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也是世界上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流传着秦文化的身影。推动秦文化走出去,既能够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有利于彼此沟通,加深了解,消除隔阂与误解,凝聚起共同价值,建立政治互信,促进双方和平发展,加快经济文化一体化建设,加快“一带一路”落地开花。

(二)塑造和丰富秦文化传播品牌的主要内容

加强秦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文化本身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各国都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儒家文化圈、印度洋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基督宗教文化圈等。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给沿线国家送去了丝绸、农业技术、茶叶、印刷术等,更重要的是传播了汉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吸收了外来的文化。比如中西亚地区传入的毛毡、汗血宝马;大宛国传入的葡萄、芝麻;安息(伊朗)传入的胡桃;胡笛、舞蹈等一些非物质文化等等。通过与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我们了解了不同文化,探索了许多新的未知知识领域,对不同文化进行了大融合。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既是对秦文化自身的传承和传播,也是秦文化顺应时代,贴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推动和创新咸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推动秦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加速区域经济融合,带动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来实施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文化就是民心相通的重中之重。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加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与融通,实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坚实的基础,带动旅客来咸观光旅游,促进咸阳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咸阳整体经济。

二、咸阳对外传播秦文化的优势分析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会加深彼此的了解,人文交流与合作是经济往来的民意基础和信任源泉。咸阳独特的区位优势、科教资源、政策支持,为秦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区位优势明显

咸阳位于中国大地原点,自古就是西部战略重镇。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显示出了咸阳独特的区位优势: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空中综合交通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从咸阳坐飞机出发,一小时之内可达全国 40 多个城市;全国有 9 条铁路、6 条高速公路、12 条国道省道在这里纵横贯穿,北京至昆明、乌鲁木齐至上海两条高速铁路唯一的交汇处也在这里,咸阳形成了到其他重要城市的陆路“一日交通圈”。咸阳西站于 2021 年 6 月改建完成,成为集多种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的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枢纽中心,铁路客运与城市公共交通、机场专线紧密衔接,地铁与铁路零换乘,构建起徐兰线、陇海线和西安地铁 1 号线“三线合一”的交通枢纽。这对促进西咸一体化、加快加深咸阳的改革开放,以及秦文化“走出去”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

(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

2000 多年前,秦始皇在咸阳完成了“一统山河壮,中华日月新”的历史壮举,使咸阳享有了“中国第一帝都”的美誉。它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咸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咸阳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咸阳境内有28 位帝王埋葬于此,建造有27 座帝王陵寝,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之都”,如茂陵、乾陵、昭陵等;文物景点多达 4951 处,最具代表性的有秦咸阳城遗址、郑国渠首遗址、西汉甘泉宫遗址和沙河桥遗址等;深厚的红色历史,如三原渭北革命根据地旧址、旬邑马栏革命遗址、淳化爷台山狙击战遗址、泾阳安吴青训班、桃渠塬革命旧址等革命旧址;面食更是咸阳最具代表性的饮食“名片”。2019 年,咸阳市被世界中餐业联合会授予“国际面食之都”称号,独具地域特色的面食文化体系,生动诠释了秦文明的起源、发展、变革以及咸阳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外,咸阳还有着皮影戏、秦腔、眉户戏、民间社火、花膜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为咸阳积淀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政策规划优先

推动秦文化“走出去”,加强与沿线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为咸阳的文化发展带来新机遇,构建新发展格局。咸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将文旅融合写入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印发了《咸阳市“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咸阳市建设西部文化名市实施方案》《咸阳市推进中心城区重点文化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实施意见》《咸阳市高质量文化旅游项目推进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按照“文城一体、产城融合、城城相连”思路,依托“两河一山”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建成秦文化城市夜游文旅项目,打造镇(街道)文旅品牌,推出一批历史景观、生态康养、休闲体验等文旅产品;加快乾陵、郑国渠 5A 级景区创建,提升袁家村、马嵬驿乡村旅游内涵品质,形成了一批知名打卡地和文创品牌。打造秦文化已在全市形成发展共识,咸阳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秦文化这个“软实力”应有的作用。

(四)对外传播的科教实力凸显

咸阳拥有众多高校,具有良好的素质教育条件。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4 年,咸阳共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23 所,专任教师 1815 人,在校学生 3.07 人。可以依靠高校资源,对秦文化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注重对秦文化的传承于传播;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秦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学生结合专业知识,以创新的方式传播秦文化等,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秦文化,在与各国进行交流、学习时传播秦文化,做文化宣传大使。

咸阳的科技力量不容小觑。2024 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746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51 家。西北大学科技园落地咸阳高新区并成为省级大学科技园。新增省级瞪羚企业 29 家,专精特新企业 45 家,培育市级众创空间 1 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3 个,推动 4 个科创载体申报省级秦创原“三器”平台。持续创新建设 ω301′′ ”科创特区,采取合作共建、委托运营等模式加速集聚人才创业、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已实现“301”科创特区县市区全覆盖。这些科技力量为秦文化传播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

三、秦文化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推进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全面彰显,为秦文化对外传播创造和搭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战略平台。囿于咸阳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要素供给现状,秦文化对外传播亟需直面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发展挑战。

(一)政府引领力亟待强化

近年来,我市重视文化发展,但缺乏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文化产业。再加上,对秦文化的认识不够准确,不能够完全发挥秦文化的功能,使得原本极其丰富的秦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造成文化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政府发挥引领作用,开辟新路,创新思路,把文化产业发展抓到位,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二)拓展创新力亟待提升

虽然有面食之都、茯茶之都、养生之都等品牌,但由于对市场深耕研究不够,策划包装、营销模式比较单一,缺乏独树一帜、“爆款”“出圈”的鲜明城市 IP 和精品景区,文旅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有待提升。当前,咸阳很多的文化产品几乎都是粗浅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处处可见模仿和复制的痕迹,没有独特的吸引眼球的东西。咸阳老街内缺少固定演艺场所,一些精品演艺节目无法常态化演出。简单的传播方式,浅显的文化展示,既满足不了来咸游客的“体验”需求,也难以深层次的传播当地文化。游客很难通过目前的旅游产品来真实的了解、感受秦文化的精神魅力。

(三)人才保障力亟待夯实

人才是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资源,是各项对外交流实践的先导力量,在推进秦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着“润滑剂”的作用。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面对不同文化圈、不同语言间的沟通与交流。如果我们在没有做到熟识他国文化的基础上,就要与对方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这必将面临巨大的障碍。比如我们面临着跨文化意识不足、沟通渠道不足和沟通技巧缺乏等问题。这反映出目前我市在对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

四、对外传播视角下秦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思考

突出优势和补足短板是现阶段咸阳对外传播秦文化的重要着力点。我们要想更好地发展自身文化,应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为指导,充分挖掘自身特色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优化秦文化传播路径,使秦文化大放光彩,谱写文化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拓展文化传播

有效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能够使“一带一路”各国的文化潜能得到充分释放,有利于各国资源实现国际共享。咸阳应该利用省市创办的各类合作机制和平台,采取开放战略,积极的向外展示秦文化,与沿线各国建立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保障咸阳与各国文化交流成果。从顶层设计来看,可以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咸阳对外文化传播方案。从具体实施来看,咸阳应该抢抓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重大机遇,主动把秦文化与企业需要对接,搭建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桥梁,拓展文化传播。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对外影响力

咸阳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科教资源,应依托地区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高秦文化对外影响力。

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对相关文物故事深入挖掘,进行 IP 创作,来展现秦文化的厚重,打造精品文化品牌。与静默的文物相比,动态的画面、有趣的故事、动听的音乐,更能打动彼此的心。联动《秦时明月》《大秦帝国》等热门动漫、影视剧,提炼识别度高的城市文化IP,通过还原秦王朝中央集权、创立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等历史场景、历史人物、成语典故、歌舞演艺等方式,进行沉浸式、特色化、高互动的城市叙事,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秦文化”的魅力。

另一方面,按照国家推动文旅融合的政策要求,深入挖掘咸阳历史文化特色和内涵,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秦文化”元素和特色,如统一广场秦始皇雕像、中华广场“千古雄风”等,统一“秦文化”标识,精准塑造咸阳“秦文化”文旅品牌;以咸阳老街、咸阳湖为中心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开发具有大秦气派的文旅产品和旅游线路,不断丰富地方文化的内涵,创新文化展现形式,并搭乘“一带一路”,使秦文化“走出去”,让“秦文化”成为咸阳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三)构建多元传播平台,拓宽文化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文化传播渠道的广度决定了文化对外传播的影响力。加快推进秦文化的传播,需要构建多元的传播平台,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信息化时代,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秦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要紧跟时代,让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阵地。一方面,政府建立官方网站,通过音频、视频、原创新媒体节目等宣传当地文化。比如,通过与主流媒体合作,全方位宣传推介咸阳文旅品牌,精心策划“秦风十里 咸阳等你”系列主题文旅活动,拍摄“遇见咸阳”系列短视频,邀请中国诗词大会冠军陈更为家乡文旅宣传引流等方式加强推广宣传。另一方面,进行民间交流,规范传播渠道,提升民间外交的能力和效率。可以挖掘咸阳丰富的秦文化资源,通过 YouTube、T‌ikTok、Facebook 等海外社交软件与观众进行交流互动,并运用恰当的国际传播渠道和视觉呈现方式,推动秦文化向外传播。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专业的对外传播人才队伍,是我们与各国进行高质量的对话沟通,消除文化隔阂,达成共识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需要培养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秦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要培养对外传播人的“内功”。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依托驻咸高校、职业院校等,建立专业齐全的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推动文化旅游协会、工商联、文创孵化器等建立不同类型专业人才库,降低人才使用成本,共享人才红利。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提升自身能力,让他们讲好咸阳故事,传播好秦文化。

二要提高对外传播人才的外语水平。只有娴熟的掌握了一门外语,才能精确的传播文化中的精华。与欧美、俄罗斯等国家的语言学习者相比,通晓阿拉伯语、孟加拉语、波斯语、土耳其语等语种的人才十分缺乏。咸阳市可以加强与西安、宝鸡等省内兄弟地市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西安外国语大学等语言院校进行合作,定向培养小语种人才,为未来与各国开展合作提供人才保障。

三要培养具备跨文化意识的国际传播人才。“一带一路”沿线涉及不同语言、民族和宗教的国家和地区。多样性意味着差异,而差异则会引发矛盾。比如,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沟通交流的跨文化语境,没有表达出对对方的重视和尊重;在经营时缺乏对合作国家制度、法律和文化的必要了解,出现了违反当地规定的现象。所以,在沟通上要善于“入乡随俗”,运用当地社会常用的方法与其进行沟通。这就要求文化传播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学习语言的同时,还要掌握当地风俗、法律等知识,注重本土化,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将秦文化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