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美食隐喻的跨文化翻译策略对比与效果评估
谢瑞 赵文俊 田思苑 周小莉
滁州学院 安徽省滁州市 239000
一、引言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的美食描写在不同的场合中出现频率比比皆是,对美食的描写不仅 化隐喻。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美食隐喻的翻译成为传递中国文化、 术魅力的关键环节。 杨宪 妇的英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与霍克斯的英译本(以下简称为霍译本) ,是《红楼梦》海外传播的经典版本, 者因译者文化背景、翻译理念不同,在美食隐喻翻译策略上各有特色。探究这些策略及翻译效果,对推动中国古典文学跨文化交流、完善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楼梦》美食隐喻的文化意涵
在《红楼梦》中,美食绝非单纯果腹之物,而是承载多重文化意涵的符号。曹雪芹将清代阶层秩序、人际纠葛与家族命运等,巧妙融入贾府的菜品与宴席,以饮食细节深化对社会与命运的思考。
阶层礼序的物化:清代的社会礼节森严,饮食成为阶层差异与权力秩序的物化载体。第四十一回“刘姥姥进大观园”中,茄鲞以十只鸡配衬、经复杂工序制成。其奢华本质上是贵族阶层身份地位的展现——用饮食的复杂彰显权贵,与底层劳动人民吃“糙米野菜”形成强烈对比,暴露出贾府生活的奢靡。而荣国府宴席分“各房小宴”,连茶具、餐具都按身份定制。这种“分层饮食”正是封建宗法制“尊卑有序”的映射。“吃什么、怎么吃”从来都不是个人的选择,而是个人社会等级决定的结果,将无形的阶层权力具象为可感的饮食细节。
人情世故的密码:在《红楼梦》中,饮食代表了双方的亲疏、恩怨、以及权力制衡。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黛玉送来的“糖蒸酥酪”本是宝黛情愫的传递,却因袭人转赠李嬷嬷引发了宝玉和李嬷嬷之间的强烈冲突。这份饮食背后,藏匿着宝黛之间私密情谊,更暗喻主仆间的权力摩擦— 宝玉想掌控物品与情感传递,李嬷嬷接受则是对其权力的不经意越界,饮食成了触发矛盾、暴露亲疏的导火索。
命运谶语的载体:美食作为命运谶语的载体,借“盛与衰”,“雅与俗”暗含“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宿命。黛玉常吃“燕窝粥”,虽营养价值高,但性寒凉,暗合她体弱多病的身骨、心性孤高的性情,隐喻其“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早夭结局;而贾府饮食的变化更像一部兴衰史,从“乌进孝进献的山珍海味”到抄家后粥饭都要限量,不仅是物质崩塌,更象征贾府权势地位的彻底衰落,让家族兴衰通过饮食变化清晰展现。
《红楼梦》中美食蕴含多重文化意涵,以阶层礼序的物化符号彰显权力分野,以人情世故的博弈场域暗涌亲疏恩怨,更以命运谶语的承载媒介预示盛衰宿命。从贵族宴饮的层级规训,到主仆互动的饮食暗战,再到家族兴衰的味觉见证,饮食细节如棱镜,折射出封建文化中阶层、人情与命运的复杂纠葛。
三、《红楼梦》美食隐喻的核心翻译策略及对比分析
(一)核心翻译策略的分类梳理
在当今翻译界,异化和归化被广泛认为是主要的核心翻译策略。归化指采用透明流畅的译文风格,“迫使外语文本符合目标语文化的价值观”(forcing the foreign text to conform to target-language culturalvalues)(Venuti, 1995),通过消除原文的异域感,使译者“隐形”,让读者产生“如归家中”的熟悉感,主动靠近作者。异化则是“对目标语文化价值观施加种族离心的压力”(exerting an ethnocentric pressure ontarget-language values)(Venuti, 1995),通过保留语言形式与文化差异,迫使读者“向作者靠拢”,使译者“显形”并凸显文本的异域身份。
这两种核心策略在中国文学外译的实践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有《红楼梦》的两个经典英译本——杨译本和霍译本。因其迥异的翻译理念和策略选择,成为了译界研究异化与归化策略的经典案例。表:《红楼梦》杨、霍英译本异化与归化策略使用案例数对比表

杨宪益译本: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杨宪益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翻译力求保留原著文化特色,通过音译、直译+ 注释等方式传递中国饮食文化细节,尽量维持隐喻的原初形态。霍克斯译本:以“归化为主,兼顾异化”。霍克斯以西方读者接受为导向,更注重目标语读者的理解流畅性,常通过替换、意译等方式将中国特色美食转化为西方读者熟悉的概念,优先保证隐喻功能的传递。
(二)翻译策略对比分析例1 :社会批判类隐喻——茄鲞杨译本:fried egg -plant霍译本:dried aubergine
在《红楼梦》中,“茄鲞”不仅是一道制作工序复杂、用料繁多的菜肴,也是贾府贵族阶级挥霍无度、脱离普通生活的体现。其工序包含“炸、煨、收、拌、封” 五步, 用鸡汤煨干、糟油拌腌等复杂工艺。杨宪益仅提取“炸”这一环节,采用直译法,在译本中将其译为 t”,这就会让英译本读者联想到西式快餐“fried chicken”, 失 中这道菜所折射的贾府铺张的饮食生活。而霍克斯将其翻译为“dried aubergine”,将“鲞”的意思模糊了,简洁明了地译出了这道菜的特点— 干茄子,这虽然是一种简化处理,但读者能够通过译名迅速了解这道菜。
例2: 性情映射类隐喻——老君眉杨译本:Patriarch’s Eyebrows霍译本:Old Man’s Eyebrows
在原著中,贾母表示自己不吃六安茶,妙玉回应准备的是老君眉,贾母接受老君眉并饮用。《红楼梦》中贾母在贾府地位尊崇,经历家族兴衰,她有贵族的雍容,懂得精致生活。从妙玉的表现看,侧面反映出贾母对茶颇为讲究,而“老君眉”符合贾母对高雅茶饮的追求。杨译本的“Patriarch’s Eyebrows”,以Patriarch(族长/ 元老)准确的传递尊崇意味,贴合贾母身份。而霍克斯将其译为“Old Man’s Eyebrows”,“Old Man”仅有老人、父亲等意思,淡化等级色彩,但丢失了“尊贵”的隐含意义。
例3 :命运象征类隐喻——奶子糖粳米粥杨译本:some milk and sweetened rice congee霍译本:a couple of mouthfuls of milk
“奶子糖粳米粥”由牛奶、白糖和粳米制成,是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秦可卿丧事时每日必吃的滋补营养粥。其暗示了熙凤即便有一时的滋养,也难以逃脱最终因劳累而身体垮掉的悲剧命运。杨宪益将其翻译成“somemilk and sweetened rice congee”,完整保留原文食材构成。这种直译法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异性,能避免文化误读。而霍克斯完全将复杂的奶子糖粳米粥翻译成了牛奶。这在西方人的阅读思维上就会误以为,凤姐真的只是喝了杯牛奶而已,牺牲了“糖粳米”的文化内涵与药膳价值。
四、《红楼梦》美食隐喻多维度翻译效果评估
(一)语义准确性维度
语义准确性是翻译的核心准则,其本质是实现源语与目标语在“符号指称”与“意义关联”层面的对等。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 (Gottlob Frege) 在《论意义与指称》(1892)中提出的“指称”(Bedeutung) 与“意义”(Sinn) 的双重对应。
例4 :从特征到意义的隐喻关联链——莲叶羹 杨译本:“lotus-leaf soup”;“silver moulds carved with lotus leaves” 霍译本:“soup made with lotus leaves”;“some special moulds”
杨译本将“莲叶羹”译为“lotus-leaf soup”,并保留“silver moulds carved with lotus leaves”的细节,完整呈现了“莲叶”的形态特征与模具的精巧设计,维持了原文“形态精致→关怀细腻”的跨域映射关系。霍译本则译为“soup made with lo aves”,将“莲叶”简化为原料,并“对模具细节做了模糊处理,削弱了形态特征的象征性,导致源域与目标域的逻辑关联断裂,隐喻的跨域映射链条因此被割裂。语义准确性为翻译核心,需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符号指称”“意义关联”对等。译例显示,保留美食细节对维系隐喻基础与逻辑关键,简化易致其断裂。
( 二) 文化传递度维度
文化传递度关注美食隐喻所承载的习俗、价值观等中式文化内涵的传递效果,其核心在于规避目标读者的化误读。
例5 :文化专有项的隐喻传递——合欢汤
杨译本:“husband-and-wife soup”,并注释:“‘合欢’ is a word symbolizing family reunion in Chinese culture”
霍译本:“consolation soup”
以能显现出传统节日的饮食文化“合欢汤”为例,杨译本以直译“合欢”的情感指向,注释补充文化背景,保留“合欢”的符号意义又实现了“汤羹”与“家庭伦理”的关联,达成了“喜庆团圆”隐喻的跨文化传递。霍译本:”consolation”(安慰)仅传递普适性情感,完全剥离“合欢”的文化根源,无法体现其饮食的特殊性,更无从理解其与“中式婚俗、家族伦理”的深层关联,使文化专有项的隐喻功能彻底流失。文化传递度聚焦美食隐喻的中式文化内涵,核心是规避误读。译例表明,直译文化项并补背景可保留文化隐喻,剥离根源则易使其功能流失。
(三)情感与语境适配维度
情感与语境适配性聚焦美食隐喻承载的情感色彩与语境功能,决定目标读者能否产生情感共鸣。
例6 :语境功能的隐形塑造——腊八粥
杨 译 本:“Laba porridge”, 并 注 释:“Laba is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lunar month, afestival when people eat porridge to symbolize reunion”;保留“Grandmother Jia ordered a bowlreserved for Daiyu”的细节。
霍译本:“porridge for the eighth day of the twelfth moon”
以“腊八粥”为例,杨译本既传递“腊八节”的文化意义,又通过“留粥”细节维持对贾母形象的塑造,使“家族温情”的隐喻在语境中自然呈现。霍译本删除”留粥给黛玉”的细节,仅标注时间,未解释”腊八节”的文化意义,且简化了“分粥”的互动描写,虚弱了隐喻对“家族温情”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功能。情感与语境适配性决定读者共鸣,关联美食隐喻情感与语境功能。译例可见,保留场景、互动等细节利于传情塑形,反之则削弱效果。
美食隐喻的翻译效果分别从语义准确性、文化传递度、情感与语境适配三维度进行评估。语义准确性维系隐喻基础与逻辑,文化传递度实现中式文化跨域解码,情感与语境适配性推动文本共鸣,三者相互作用,为后续翻译研究提供参考。
结论
本文以杨宪益、霍克斯译本《红楼梦》美食隐喻为对象,从策略与效果双重视角对比:杨译本以“直译 +注释”为核心,坚守文化保真,精准传递食物特征 生语义与逻辑;霍译本以“意译 +替换”为主,侧重读者接受,简化工艺、置换符号 喻独特性。效果上,杨译本语义与文化传递更优(注释或增认知负荷但助触内核),霍译本 畅但物质基础与情感张力受损。结论:美食隐喻翻译需平衡“文化保真”与“读者适配 依赖细节者用 “直译+ 简注”,文化专有项强化“符号+ 背景”传递,以实现内涵精准跨域传递,为古典文学隐喻翻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Frege, G. On Sense and Nominatum[A]. // Martinich, A. P. (Ed.). Language Philosophy[C].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892: 186-198.
[2]Javier Franco Aixelá.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A]. In: Román Álvarez, M. Carmen-África Vidal (ed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6. PP 52-78.
[3]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PP 19-20.
[4]ZOHAR I E.The“Literary System”[J]. Poetics Today, 1990(1): 27-44.
[5] 冯庆华. 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冯文丽. 簇聚宗人——论作为媒介的红楼美食[J]. 北京文化创意,2022(1) :34-41.
[7] 李建萍 .《红楼梦》“节日习俗”的叙写及两个英译本对民族文化意象的传译——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分析 [J].《中国翻译》,2021(5) :89-102.
[8] 刘恋.《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与人际关系的隐喻[J]. 名作欣赏,2025(15) :23-25.
[9] 鲁翌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红楼梦》美食翻译研究 [J]. 高教学刊,2017(4) :183-185.
[10] 买尔艾比拜尔·牙合甫,马会娟 .《红楼梦》中“茄鲞”的维、英翻译比较研究 [J]. 北京外国语大学报,2017(3) :33-41.
[11] 汪晗玥 . 浅谈《红楼梦》饮食活动的特点 [J]. 青年文学家,2024(36): 172-174.
[12] 夏薇 .《红楼梦》饮食中的隐喻 [J]. 红楼梦学刊,2020(02): 149-162.
[13] 杨欣洁 .《红楼梦》英译本的文化重构与艺术再现 [J]. 精品文艺,2025(16) :90-92.
基金项目:2025 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凭食启幕,借译展味:基于中英翻译视角下美食隐喻分析与跨文化阐释-- 以《红楼梦》为例(项目编号:2025CXXL2620)安徽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x153)
作者简介:谢瑞(2006.08),女,汉,安徽省界首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与跨文
传播
田思苑 (2006,4),女,汉,安徽省淮南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赵文俊(2006,1),女,汉,安徽省芜湖市,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周小莉(1984.10),女,汉,安徽省马鞍山市,外国语学院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