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石家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
马淑卿 董进霞 张娟玲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050000
一、引言
202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明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新兴产业的重要性。此后 2024 年、2025 年两会中均将新质生产力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核心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其基本发展路径。
石家庄文旅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对各类资源的整合与运用。而新质生产力能够利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与管理范式,突破行业间的结构壁垒,有效推动资源的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创新科技、模式与思维等方式对文旅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充分解读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价值及对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抓住其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突破点,催生文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对促进石家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二、石家庄文旅资源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1. 资源丰富多样:涵盖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历史文化等多种文旅资源,太行山脉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正定古城工艺精湛、古朴厚重,西柏坡革命圣地宏伟庄重承载红色文脉,对于喜爱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 地理位置优越:石家庄地处京津冀城市群重要枢纽,铁路、公路纵横交错,正定国际机场航线众多,能够便捷地连接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客源市场,同时京津冀地区居民消费能力强,出游意愿高,为石家庄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障。
3. 文旅产业初具规模:相关数据表示,2024 年石家庄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3438.8 万人次,承接了全国鼓王大会、全国街舞大会等国家级重大活动,以及石家庄马拉松、草莓音乐节等文体活动,催生了“音乐 + 旅游“”赛事 + 旅游”等新业态,为产业深度发展奠定基础。
(二)劣势
1. 技术渗透不足:数字化技术虽有应用,可VR 与 AR 技术的落地项目数量有限,内容创新动能不足,无法吸引游客对景点的持续关注;数据联动环节,由于文旅部门与企业的信息碎片化分布,景区、酒店、交通等方面的数据难以实现同步联动,制约了产业各链条协同推进。智能导览方面,部分景区和文化场所智能导览和线上服务功能不完善,无法为游客提供精准、全面的导览服务。
2. 业态协同不够:文旅产业各业态之间融合深度不足,如正定古城、西柏坡、苍岩山等景区各自为政,缺乏跨区域线路设计和主题串联;文旅产品项目中,传统观光类占比过高,沉浸式体验、非遗活化利用等创新业态发展不足;交通接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尽管开通了多条旅游专线,但部分景区仍出现班车间隔过长、停车场容量不足,高峰期拥堵严重问题等,石家庄文旅资源的整体价值未能充分释放。
3. 人才储备不足:在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关键期,亟需这样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文旅人才,他们既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积淀、娴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良好的服务意识,又能将文化内涵与科技手段深度融合,还能紧跟行业持续发展的步伐。然而,石家庄这一领域面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失衡,直接导致当地文旅企业在产业开发与运营方面的竞争力大幅下滑。
三、新质生产力驱动石家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科技创新,赋能数字化转型
一方面建设政企互通、事企互联的大数据体系,整合政府、企业及公共数据资源,深度挖掘游客行为与景区运营规律,精准识别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加速景区智能导览、AR 互动终端等设备应用,以便捷式、沉浸式服务提升游览体验;同时推进文旅部门管理系统建设,优化游客客流调度、能耗监控等环节,实现服务与管理效率双提升。
(二)促进业态融合,拓展发展空间
一方面,产业链推动创新链。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 整合平山红、正定古、太行美、鹿泉新等特色文化资源,使现有的融合业态如正定古城演艺、鹿泉工业游、平山红色旅游等进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积极推
进低空观光、康养旅游、沉浸式夜游等新业态,推动文旅业态从单一观光向多元融合转型,为文旅产业开辟“生产—消费”双向互动的新模式。
(三)坚持绿色转型,培育绿色生产力
积极构建以绿色生产力为核心的文旅发展新模式,如生态景区方面,通过铺设光伏步道、投放共享电瓶车等低碳设施,将康乐气候与科技共享结合,形成生态养生新模式;工业遗存利用上,借鉴“工业 + 旅游”转型经验,将工业旧址改造为“绿色记忆馆”,实现工业遗产低碳再生与文化价值转化;农文旅融合领域,围绕驼梁等一系列生态区,构建全域联动的“零碳度假圈”,通过民宿集群与零碳交通串联,实现生态资源溢价与农民增收双赢。
(四)优化人才培育,强化人才支撑
着力完善人才培育工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良性互动,高校与科研机构应通力合作,增设文旅与科技融合相关专业,重点培养兼具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推进人才引进政策,吸纳外地优秀人才来石发展;还应加大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增强其职业素养与服务品质。
四、实践验证
(一)滹沱河智慧廊道项目
滹沱河智慧廊道项目数字化改造成果显著包括:为 11 个景区拍摄了 VR全景,使游客抵达前就可通过手机提前领略景区风貌;为 31 个景区配备了导游词,其中 14 个景区的 101 个景点均录制了精准讲解,助力游客深度游览;还为 10 个景区绘制了手绘地图作为趣味指引;此外,沿线路段还设立了 9 个多功能驿站,可满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休憩、补给等多样化需求。
自项目启动后,滹沱河智慧廊道接待游客人次相较于上一年度增长了 80% ,旅游收入也实现了大幅增长,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市民与游客将这里作为休闲健身、游览观光的优选之地。
(二)正定古城数字化改造项目
正定古城数字化改造项目利用 VR 技术,将隆兴寺、荣国府、赵云庙等景点立体全景式呈现,游客可佩戴 VR 设备感受古城历史风貌。同时整合票务、导览等信息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游客可通过手机或网站预订、查询、规划路线;还运用三维重建等技术对古建筑、文物数字化采集,方便游客多角度欣赏细节。
该项目成效显著,改造前客流量为 350 万人次,改造初期客流量增长至480 万人次;改造完成后,VR/AR 等体验项目落地,智慧导览系统全面上线,客流量提升至 980 万人次,充分彰显了数字化改造对客流量的显著拉动作用。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5 年度石家庄社科专家培养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石家庄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5zjpy15。
作者简介:
马淑卿 ( 1983-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与酒店管理。
董进霞(1984— ),女,河北石家庄人,学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旅游与酒店管理。
张娟玲(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与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