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一江青绿见家园:红网《我住湘江边》 融媒体报道的创新实践

作者

芦静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 20 周年之际,红网推出大型融媒体策划《我住湘江边》,以“一江潮涌,万家灯火”为主题,沿湘江流域自永州蓝山源头一路北上,贯穿衡阳、株洲、湘潭、长沙等重要城市,通过全景记录、多元叙事与沉浸式表达,绘制出一幅展现湖南母亲河生态变迁与人文底蕴的时代长卷。该策划不仅在主题立意和叙事结构上实现突破,更在融媒表达与传播策略上展现出较强的创新性与系统性,为重大主题宣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立意破题:宏大主题的在地化与人格化表达

《我住湘江边》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其立意策划层面实现了多重创新。报道将国家层面的生态文明理念与湘江流域独特的地理文化特征相结合,既紧扣“两山”理念提出20 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又突出湘江作为一条“向北奔流”的大河所具备的自然与人文特殊性,体现出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前瞻性和扎根性。

更为重要的是,报道成功将生态主题与人文精神相融合,把湘江定义为“湖湘大地的生命线”和“血脉中的母亲河”,既关注其自然属性,也强调其文化意义1。在叙事策略上,报道注重宏观政策与微观个体之间的平衡,通过普通居民、护渔员、村干部、文化研究者等多维视角,借助细腻的细节描写和生活化的场景呈现,如“江滩上孩童追逐的眼眸”“渔民手中沉甸甸的生态饭碗”“市民舒展的笑颜”等,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变得可知可感、生动具象。

叙事革新:多元视角下的湘江故事体系

《我住湘江边》采用多层级叙事结构,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构建出层次丰富、类型多元的故事体系。

在微观层面,报道以“行走式采访”深入湘江沿岸普通人的生活现场,讲述个体命运与江河变迁的交织。例如开篇报道《蓝山天犬岭 一滴成势奔洞庭》中,竹林村党支部书记肖志军带领村民创办“湘江源水厂”,将源头活水打造成年销售额超 5000 万元的富民产业,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路径。

中观层面,报道聚焦湘江流域的生态治理与社会参与。如退伍军人王仇思十六年如一日巡山护林,见证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向好的历程;竹林村设立河道保洁员、护林员岗位,组建环保志愿队,体现出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的治理创新。

在宏观层面,报道深挖湘江所承载的湖湘文脉,如《潇湘合流处 绿染千年文脉》从地理名称溯源至文化符号建构,通过“潇湘夜雨”等传说为山水注入人文温度;《绿净不可唾,山明水秀是衡阳》则引用韩愈诗句,与当下“守护一江碧水”的实践形成跨越千年的呼应,强化了报道的历史纵深与文化厚重感。

融媒表达:全息传播与跨界联动

作为融媒体策划,《我住湘江边》在视觉表达和技术应用上体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报道采用高清摄影、无人机航拍、延时摄影等技术手段,呈现湘江从源头一滴水到洞庭湖浩渺烟波的全貌,视觉语言极具电影质感 1。

同时,运用数字插画、手绘长卷等形式的 H5 产品,生动展现湘江治理的进程与成效。

在传播策略上,红网通过“预告片预热—系列报道跟进—市州账号联动—话题持续发酵”的节奏实现全程热度维系,并在微博、论坛等平台设立# 我住湘江边# 主话题及相关子话题,联动沿江市州新媒体矩阵共同推广,形成传播合力。据不完全统计,仅红网论坛相关话题就吸引超过 26 万人次参与讨论,实现了从“传播”到“传诵”的社会效应。有网友评论:“一条江的故事,就是湖南人的故事,听得见涛声,也看得见亲情。”

源头之变:湘江正源的科学认定与文化意义

《我住湘江边》报道从永州蓝山县的湘江源头开始叙事,这背后有着重要的科学认定与文化意义。2013 年 5 月,国务院水利普查办、水利部权威认定湘江源头在湖南省蓝山。这一认定改变了长期以来“湘江发源于广西兴安县”的说法。

源头认定的科学依据是“河源唯长、水量唯大、主流唯正”的原则。数据显示,蓝山县至永州苹岛河段(潇水)河长 346 公里,流域面积 1209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116.1 亿立方米;而广西兴安县至永州苹岛河段河长 262 公里,流域面积 9208 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 97.5 亿立方米。这一变更不仅是对地理事实的尊重,也提升了湘江作为湖南母亲河的文化完整性和认同感,为蓝山县乃至湖南省增添了重要的生态和文化品牌价值。

红网融媒实践:系统化支撑与创新性探索

《我住湘江边》的成功并非孤立案例,而是红网多年来系统性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成果体现。红网构建了独特的“双网、四级、四屏树型传播体系”,形成了“网报端微视屏”六位一体的传播格局。这一体系覆盖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实现了线上线下、室内户外屏联播互动,为主流声音传播提供了高效渠道。

在内容生产上,红网积极推进视频化转型,提出“视频报道主阵地、红色文化新高地、视频制作大基地”三大目标,要求时刻新闻客户端内容产品 50% 实现可视化呈现。同时,红网注重技术赋能,自主研发“红网云”平台,实现一键分发功能,使稿件能同步推送至各平台矩阵,辐射湖南 14个市州、122 个县市区,显著提升了传播效率。

在人才培养方面,红网实施“红课堂”、“时刻讲习堂”、“总编辑的下午茶”、“红网夜夜校”学习培训,推动全员视频化转型,并实行采编人员职业技术阶梯竞聘,激励内容创新与精品生产。这些系统性举措为《我住湘江边》这类大型融媒体报道提供了坚实支撑。

结语

红网《我住湘江边》策划通过立意破题、叙事革新与融媒表达三重维度的创新,成功将湘江的生态变迁、人文底蕴和时代价值融为一体,为国家战略的主题宣传提供了具象化、故事化、情感化的地方实践样本。其以“人”为眼、以“江”为脉、以“文”为魂的叙事方法,以及全程全息、跨界联动的传播范式,不仅有效提升了主题报道的传播力、感染力,也为同类融媒体策划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与启示。

报道对湘江源头科学认定与文化意义的凸显,以及背后红网系统化的融媒实践支撑,进一步丰富了专题的深度与广度,展现出媒体在记录时代、传承文化、推动发展中的多重角色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