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性一度”为原则的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涂颖
武汉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当前,全球化趋势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快速演化,大学英语已经成为高校通识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宗旨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化视野,以契合新时代国家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战略目标。然而,从现有教学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仍存在许多共性问题,例如考核方式局限、评价标准单一、创新性手段不足等,导致课程定位与新时代人才培养导向之间存在差距,阻碍了学生语言能力、思政素养与综合竞争力的全面发展。
在此背景下,“两性一度”理念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方向。“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这一要求强调课程内容应具备深度与广度,教学方法应体现创新性思路,课程难度应具备适度挑战性,从而有效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与创新能力发展。本研究以普通二本本科院校《大学英语I》课程为例,依托《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思政智慧版)》教材,结合“u 校园”与“iwrite”智慧教学平台,构建科学、智能、全面的双轨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旨在实现从“应试导向”向“能力导向”与“育人导向”的根本转变。
二、大学英语课程考核评价存在的现实问题
在当前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成绩评定仍以期末的闭卷测验为主要依据。此类终结性测试主要集中在词汇、语法及阅读理
解等知识层面的掌握,评价重心偏向语言形式的静态检测,而对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表现与实践能力关注不足。教师难以系统记录学生在听
力理解、口语表达、协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阶段性发展,学生多为迎考而学,缺少持续驱动力,兴趣与创新性难以萌发。)评价标准单一 缺乏分层性与排战度
大多数院校的考核标准仍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评价依据,缺乏多样化、全面性的量化标准。考试内容重复率高,难度梯度不足,对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高阶能力的考查明显缺位,从而使得高水平学生得不到充分挑战,而基础较弱者又难以适应节奏,个性化培养无从谈起。
(三)创新手段不足,学习动机激发乏力
现行考核模式过度依赖传统的纸笔测验,缺少项目化学习、任务驱动、角色模拟、案例剖析等具有情境性与参与感的评价方式,学生缺乏充分表达与创造的舞台,加之反馈周期长、针对性不强,学习效果与投入度难以保障。
三、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理念
在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本研究以“两性一度”理念作为理论基础,着力构建涵盖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大学英语多维考核与评价体系。该体系既注重语言基础能力向高阶认知思维延伸的高阶性,侧重技术赋能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与创新性,也注重分级定位与弹性提升的适度挑战性。通过“两性一度”的互相协调和融合,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一)高阶性:由语言能力向认知品质延伸
高阶性在整个考核评价体系框架中占主要地位。该维度认为,课程评价不应单一以语言知识技能的评测为标准,对学生思维品质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更应占主导地位。因而,在评价任务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真实语境下的多样化任务进行驱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能力,提升认知水平。例如,可以借用iWrite”智能写作平台,布置开放性写作任务,或者在真实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完成社会调查、人物访谈等人物,融合不同的观点并进行综合分析,再产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将维能力的训练贯穿于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协调发展。
(二)创新性:技术赋能与评价方法革新
创新性,顾名思义,是强调考核评价体系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不 断变 与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可以在评价体系中融合信息技术。例如,可以借助“u 校园”等智慧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测,对其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调整后续学习计划。同时,我们也可以应用iWrite”等智能写作系统,可提升评价的客 可以采用系统自动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从而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评价形式也可以实现创新 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PBL)、角色扮演、推文创作、视频制作等多样化任务,鼓励学生在开放性真实性的情境中进行 也可以设计一些跨文化情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更有利于促使学习从“语言知识能力掌握”向“认知思维能力”的转变。
(三)挑战性:分层定位与弹性提升
挑战度并非意味着提高试题难度,而是基于学习者个体差异水平进行动态匹配与个性化调适。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理想的挑战应处于学生现有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以实现“可及性超越”。即让学生在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中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从而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基于此原则,本研究提出基于水平分级的双轨评价机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与多样化成长路径的结合。
四、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实践设计—学生分级测评设计
(一)测评目标
为了落实精准化教学理念,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学校可组织英语能力分级测评。测评可以采用 u 校园线上机考和线下口语面试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旨在多角度全方面测评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与提升潜力。依据测评结果,可将学生划分为A 级(优秀层)、B 级(发展层)、C级(基础层)三个水平层次,方便后续开展差异化教学。同时,通过对测评数据的全面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优势与弱项,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学生也能清晰认识自身水平,为后续学习确定目标与方向。
(二)测评内容
测试内容包含线上考试和口语评测。线上考试涵盖听、读及语言知识运用,难度接近大学英语四级标准,90 分钟,占总分 80%。口语评测由外籍教师和AI 系统双重评分,学生在随机主题下准备1 分钟,表达2 分钟,占比20%。
依据测评结果,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级:A 级(优秀层)、B 级(发展层)、C 级(基础层)。A 级测评分数大于 85 分,学生可采用《大学学术英语读写教程》教材,可重点培养学术英语能力、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B 级测评分数范围为60–85 分,学生可采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思政智慧版)》教材,注重巩固语言基础与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强调听说能力的培养。C 级测评分数小于 60 分,学生可采用《新起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教材,侧重提升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功,注重差异化教学。
(四)实施与动态调整
就教师群体而言,需要定期开展相关研讨和培训,熟悉掌握各级教材内容,促进不同层次教学经验的分享。此外,要实行动态分层机制。在学期进行过程中,依据阶段性评估结果以及学生的个人申请情况,为学生提供动态跨级调整机会,以此确保分层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五、大学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实践设计—课程综合考核设计方案
本方案以B 级学生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思政智慧版)》为蓝本,遵循“两性一度”设计理念,借助“u 校园”智慧教学平台与“iwrite”英语写作智能评阅系统,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综合考核方案,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及综合素质,实现因材施教、精准评价。考核结构为形成性评价(60%)和 终结性评价(40%)双轨评价制度。
(一)形成性评价(60%)1. 课堂参与与思辨表现(
活动设计:利用“u 校园”平台进行学习过程管理,对每单元主题开展在线讨论、小组协作与主题发言。任务示例:在第一单元“Fresh start”中,围绕“Toward a brighter future for all”进行头脑风暴,探讨如何为社会贡献正能量。思政融合点:
该项目的具体评分标题如下表:

2. 主题项目(20%)
活动设计:利用u 校园平台提交3-5 分钟英语短视频。
任务示例:以第三单元“Heroes of our time”为例,学生分组开展实践活动,选择身边的“平凡英雄”(如志愿者、环卫工人等)进行采访,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一段3-5 分钟的英语短视频。同时,小组需提交《项目过程记录表》,包括采访内容和成员分工说明等。思政融合点:让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探索平凡中的伟大。
该项目评分标准如下表:


3. 批判性读写作业(15%)
活动设计:使用iwrite 平台发布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课文或课外文章进行批判性阅读并撰写读后感。作业示例:请结合第四单元课文 Social Media Matters 的内容,查阅相关英文资料,撰写一篇200 词左右的议论文,探讨社交媒体
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媒介中的作用与影响。思政融合点:引导学生理性使用网络,增强媒介素养与信息辨别能力,抵制网络谣言与极端言论;培养积极健康的网络行为习惯,弘
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项目评分标准如下表:

4. 自主学习档案(10%)
活动设计:要求学生提交个人英语学习档案,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建构”,通过持续记录、深度反思与目标管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元认知水平和终身学习意识。作业示例:学期结束时,学生需在u 校园平台提交个人英语学习档案,记录个人学习进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可附学习计划表、阅读笔记、视频学习截图等作为附件。
该项目评分标准如下表:

5. 终结性评价(40%)
终结性评价考核采用笔试与口语面试相结合的方式,既覆盖教材核心内容,也引入外部语料,确保语言能力与思维素质的综合评估。可结合“u 校园”发布听力音频、阅读材料与写作任务,口语部分需线下组织。该项目评分标准加下表

六、结语
本文围绕“两性一度”理念,构建了兼顾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大学英语课程多维评价体系,并通过分级测评与综合考核方案实现实践应用。该体系不仅可以促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及价值观的协同发展,还能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为高校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路径。未来,可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实现评价体系的精细化、智能化与个性化,推动大学英语教学在新时代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成坚 . 信息化背景下的外语金课建设 [J]. 山东外语教学 ,2019,40(05):60-65.
[2] 宋专茂 , 刘荣华 . 课程教学“两性一度”的操作性分析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41(12):48-51.
[3] 王红雨. 一流课程学生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学科差异视角的讨论[J]. 中国高教研究,2022,(10):14-21.
[4] 吴岩 .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12):4-9.
[5] 张学新 . 对分课堂 : 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12(5):5-10.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两性一度’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2022Y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