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知识与情境的三维融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回顾与反思
单燕萍 杨李涵
昆明文理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222
引言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路径,大学英语因其跨文化与价值观双重属性成为重点领域。然而,现有研究偏重政策解读或个案描述,缺乏对高影响力成果的系统性梳理,导致理论建构与实践优化受阻。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大学英语 + 课程思政”为主题,被引次数≥ 100 的文献为样本,梳理研究脉络、核心主题与不足,并提出新思路,为深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根据中国知网主题为“大学英语 + 课程思政”被引量 ⩾100 的文献分析,相关文献呈现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发展脉络的三个阶段。
2018 年及之前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的起步阶段,首批成果在政策引导下迅速回应了时代需求,为后续探索搭建了基础框架。李平等(2018)率先从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切入,论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刘晓阳(2018)提出教师德育自觉、教材重构与课堂植入。
2019 至 2020 年间,相关研究迎来一波发表高峰,时间节点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高度重合。观察当时的期刊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两条主线。《外语界》《中国外语》《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外语与思政期刊并起。同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社会科学家》等跨学科期刊也积极参与,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格局。韩玲(2020)以高职英语为切入点,显示出“类型教育”议题的强劲吸引力。
2021 至 2024 年,文章发表量继续徒增。张敬源、王娜(2021)提出的“价值塑造—任务设计”模式。一批学者等依托顶尖外语院校平台形成了高互引核心交流圈(蔡基刚,2021 ;张敬源、王娜,2021 ;刘建达,2020)。韩玲(2020)、蒙岚(2020)等高职作者凭类型教育叙事吸引了广泛关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演进可概括为“政策领奏、学界主旋、技术协奏”的三重奏。
二、研究图景:价值、知识、能力与评价
高被引文献显示,“价值 - 知识 - 能力 - 评价”已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坐标,其间又穿插“中国故事”“文化自信”“全球胜任力”等高频词。
价值层面,早期研究多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蔡基刚(2021)提出通过精选材料润物无声地立德树人,涵育学生社会责任感、学术诚信与“大爱大德大情怀”。叶俊、盘华(2020)借助“四个自信”将价值传递从认知延伸至情感行为,提升课堂感染力。夏文红与何芳(2019)则在课后推送十九大英文报告及 BBC《Chinese New Year》纪录片,让学生在真实多模态语境中体悟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把文化自信转化为可感知的课堂体验。
在知识层面,研究历经三阶段。首先是“主题统整”,安秀梅(2018)指出教材缺中国文化,主张提高本土内容占比以强化文化自信。随后“内容重构”成为焦点,杨婧(2020)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从文本主题与时事、篇章语言与中西修辞双路径嵌入思政,并用《鸟瞰中国》等线上资源形成闭环。最新阶段是“技术赋能”,常海潮(2021)用3D《清明上河图》活化文化呈现,并借线上平台跨校共享;刘建达(2022)则强调技术应服务于评价改革,通过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同步衡量语言能力与价值认知。
在此基础上,徐锦芬(2021)以“分析 - 筛选 - 增补”三步骤进一步激活真实情境:先解构文本中的潜在意识形态,再按“学生发展 - 学科属性 - 学校特色”增补本土案例,并以任务链形式在教学中展开,同步推进语言训练与价值体悟。这一路径提示后续实践需要任务设计需促三类知识互动。此外,教材编写也要融学科内容、价值要点与时代情境,教师发展则应强化捕捉和运用真实情境的能力。
在能力层面,研究者们聚焦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就教师而言,高玉垒、张智义(2022)构建的金字塔模型指出,教师需具备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及全球素养。教师能力的提升需通过集体教研、专题培训等途径突破路径依赖(刘正光、岳曼曼,2020 ;张彧凤、孟晓萍,2021)。对学生而言,能力培养体现为语言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协同发展,包括通过跨文化对比增强文化自信与批判性思维(杨婧,2020)、借助任务式与项目式学习提升合作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蒙岚,2020),以及运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表达能力(常海潮,2021),而这些能力的达成需依托混合式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建设与形成性评价的反拨作用(向明友,2022 ;徐锦芬,2021)
评价层面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研究者们达成的共识是构建兼顾语言与价值的多元体系。向明友(2022)主张全过程评价:素材、设计、实施、研讨多环节并用教师、同伴、自评等多元方式,并在终结性测试中嵌入思政要素。刘建达(2020)强调形成性评价,以课堂表现、在线任务等数据持续反馈,引导价值观生成,而非唯语言成绩。徐锦芬(2021)补充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证据:反思日志显理解,行为观察检内化,并据此动态调整素材。蒙岚(2020)则在混合式教学中用线上互评与教师综评确保学生深度参与思政任务,使评价成为语言与价值同构的纽带。
三、研究方法结构性失衡
研究方法呈“思辨主导、实证薄弱”态势。目前的研究方法多集中在政策解读、案例研究与技术融入后的教学设计拓展。实证与混合研究比较稀缺。蒙岚(2020)访谈 6 名学生,探其实施体验;常海潮(2021)调查 233 名教师与 2485 名学生,勾勒“讲好中国故事”现状;黄国文、肖琼(2021)提出外语课程思政六要素,为后续研究提供坐标,其中“how”环节尤需设计研究充实。后续可在语言、价值、情境三维融合理念下整合多维评价,继续运用设计研究生成情境化方案,开发规范而弹性的模块化工具包,以完善并推广现有实证探索。
四、研究方向再定位
当课程思政超越政策响应,其知识范式需由“价值嵌入”转向“知识生成”。基于语言知识、价值理念与真实情境的三维融合,本文提出三条再定向路径。路径一,开展需进行课程知识论重构—,生成机制的精细化。教师可循环使用课堂录音、有声思维、微改进日志,追踪学科知识、价值、情境的互动转化,刻画意义在学生内部的生成轨迹。路径二,将宏大叙事微观落地,实现观念到案例的转化。如,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自信”拆入词汇、句法与任务,如用商务合同“共赢”条款写跨文化广告,或以“碳达峰”新闻模拟联合国演讲,使价值获得可评可测的形态。路径三,将情境叙事系统化,进行故事库的建设与应用。构建含热点、历史、跨文化冲突与 AI 生成案例的“情境故事库”,并以“可讨论、可连接、可行动”的思路,采用“故事引入- 分组改编- 情境再现- 反思输出”的流程,实现“知识—价值—行动”连续统一。过程中可借鉴陈雪贞(2019)开展的校本实践,利用二次开发教材(嵌入中国科技、生态、法治主题)并建立英语- 思政协同备课,实现情境升级与常态支持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师研究应由“能否胜任”转向“如何行动”。现有研究聚焦课堂中,关注政策、学科与学生期待对冲下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实际授课中教师凭经验、信念与情感持续创新和拓展。后续需关注三个方面,即价值传递与学术独立的动态平衡;年级、专业差异的策略调适;个体经历与身份认同的课堂留痕。以“教师叙事”取向,辅以访谈、故事回溯与教学日记,捕捉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的权衡与创造,突破静态框架,生成有温度的教学智慧,提供精准、人文的专业支持。
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研究已走过政策宣讲阶段,进入学科深耕期,但“价值说得多、知识挖得少”以及“研究做得多、实证出得少”的双重瓶颈仍待突破。本文梳理高被引文献后发现,研究热潮背后交织着政策推动、学科回应与技术加持三条主线,而价值、知识、能力与评价四个话题之间也存在明显张力。为此,我们提出价值、知识与情境的融合的理念:把课程知识看作学科知识、价值理念与真实情境三者互动的产物,而非简单相加。后续研究可在三条路上继续深入:搞清知识究竟怎样在课堂上生成,讨论技术带来的挑战,倾听教师在复杂情境中的真实做法。只有这样,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才能超越口号,实现“知识—价值—行动”三维融为一体的课堂风景。
参考文献:
[1] 常海潮 . 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路径和方法 [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5): 45-51.
[2] 蔡基刚 .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 [J]. 外语电化教学 ,2021(1): 3-9.
[3] 蔡基刚 . 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 —— 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外语研究,2021(3), 52-57.
[4] 陈雪贞 . (2019). 最优化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实现 . 中国大学教学 , (10), 45-48.
[5] 杜刚跃 , 孙瑞娟 . 高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 [J]. 延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9(4): 112-117.
[5] 高玉垒 , 张智义 .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建构 [J]. 外语电化教学 , 2022(1): 34-40.
[6] 韩玲 . 文化自信视阈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四维路径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35): 78-83.
[7] 李平.“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2018(10): 89-94.
[8] 刘建达 . 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 [J]. 外语电化教学 , 2020(6):15-21.
[9] 刘晓阳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 [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8(5): 95-99.
[10] 蒙岚 .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 [J]. 社会科学家 , 2020(12):135-140.
[11] 夏文红,& 何芳. (2019).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人民论坛,(30),108-109.
[12] 向明友. 基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外语界 , 2022(3): 12-18.
[13] 杨婧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 [J]. 外语电化教学 , 2020(4): 52-58.
[13] 叶俊 , 盘华 .“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20(20): 89-93.
[14] 张敬源 , 王娜 . 基于价值塑造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任务设计 [J]. 中国外语 ,2021(2): 4-11.
[15] 张彧凤, 孟晓萍. 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1): 44-48.
[16] 徐锦芬 . (2021). 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外语界,(2),18-24.
本文依托2023 年科教研基金- 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大学英语1”
(2023KCSZYB15)
作者简介:单燕萍 1982.7 月,女 ,汉 ,云南昆明人,西南财经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 教授,研究:英语教学、跨文化传播
通讯作者:
杨李涵,1993.1 月 ,女,汉族 ,云南大理人,新西兰梅西大学,对外英语教育 ,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