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药熏洗在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

胡金艳

启东市中医院 江苏 启东 226200

摘要:本文基于临床实践及文献研究,深入探讨中药熏洗在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中的应用效果。通过系统总结其作用机制、临床效果及操作规范,为肛肠术后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旨在促进创面愈合,缓解术后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熏洗疗法是通过药物与温度作用治疗机体疾病的,温热药气作用于病变处,可以扩张创面的血管,加快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和淋巴循环,不仅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还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基于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就中药熏洗在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中的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药熏洗;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作用机制;临床效果

一、引言

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恢复是临床关注的焦点,术后疼痛、水肿、感染等并发症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现代医学认为,创面愈合过程蕴含炎症反应阶段、创面修复阶段、创面上皮化阶段和创面重塑阶段,这四个阶段相互交叉重叠,同时各种修复细胞、生长因子、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和细胞外基质等在愈合过程中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肛肠科术后患者来说,熏洗疗法正是通过药物与温度作用治疗术后创面的,高温药气熏蒸起到扩张创面局部血管的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达到治疗效果。中药熏洗作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在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结合临床实践,全面观察中药熏洗在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中的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及操作规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二、中药熏洗在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中的作用机制

(一)药理作用

抗炎抑菌

中药熏洗方剂中常用药物如黄柏、苦参、芒硝等,具有显著的抗炎抑菌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黄柏:含小檗碱等生物碱,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减轻创面炎症反应。

苦参:含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降低创面渗出,促进炎症吸收。

芒硝:主要成分为硫酸钠,可清热消肿,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创面愈合。

改善创面微循环

中药熏洗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透皮吸收,扩张肛周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改善创面营养供应,加速新陈代谢。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药物,可增加毛细血管张力,降低血浆黏度,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增生和创面愈合。

(二)物理作用

温热刺激

熏洗时药液的温热作用(通常控制在30℃-40℃)可松弛肛门括约肌,缓解括约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创面修复。

清洁作用

熏洗可软化创面痴皮,促进坏死组织脱落,保持创面清洁,减少感染风险,为创面愈合创造良好环境。

(三)神经体液调节

中药熏洗通过刺激肛门周围神经末梢,经躯体-内脏反射作用,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创面愈合。

三、中药熏洗在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促进创面愈合

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中药熏洗可显著缩短肛肠术后创面愈合时间。

使用痔瘘熏洗剂治疗肛肠术后患者,总有效率达98.4%,明显高于对照组(高锰酸钾液组70.7%)。

应用熏洗一号方治疗肛肠术后并发症,伤口愈合率及愈合时间均优于洁尔阴对照组。

金玄痔科熏洗散治疗肛门术后并发症,对水肿、疼痛疗效显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二)缓解术后症状

减轻疼痛

中药熏洗通过温热刺激和药物镇痛作用,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金玄痔疮熏洗剂对热刺激所致小鼠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可显著提高痛阈值。

复方痔疮熏洗散对物理刺激引起的疼痛反应有较好的抑制作用,高剂量组药理作用与盐酸吗啡相当。

消除水肿

中药熏洗可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淋巴回流,加速水肿吸收。

熏洗一号方治疗肛肠术后并发症,可明显减少伤口分泌物,加快上皮爬行和伤口愈合。

减少并发症

中药熏洗具有抗炎抑菌作用,可降低创面感染风险,减少肛周湿疹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中药熏洗操作简便,安全无创,患者易于接受。通过缓解术后症状,促进创面愈合,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四、实践应用建议

规范操作流程

温度控制:药液温度建议38-42℃,避免烫伤。

时间管理:首次便后坐浴20分钟止痛效果最佳,后续疗程以5-10分钟为宜。

剂型优化方向

现有水剂存在作用时间短、携带不便等问题,未来可探索缓释剂型或纳米微粒技术。

循证医学研究

需扩大样本量、统一对照组选择(如生理盐水),提高研究严谨性。

四、药理研究支撑

复方成分协同作用

常用方剂如熏洗一号方含黄柏、苦参、芒硝等,兼具抗菌、抗炎、抗氧化多重功效。

现代药理验证

抗炎实验:金玄痔疮熏洗剂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抑制率超50%。

镇痛实验:复方痔疮熏洗散高剂量组镇痛效果与盐酸吗啡相当。

五、中药熏洗在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中的操作规范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肛肠疾病术后创面恢复,如内痔脱垂、嵌顿、术后水肿、外痔肿痛、肛周湿疹等。

适用于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等肛肠良性疾病术后肛缘水肿、肛门疼痛、肛门瘙痒、出血、创面愈合缓慢等并发症。

禁忌症

急性传染病、严重高血压、严重心脏病、危重外科疾病、严重化脓感染性疾病。

皮肤破溃、过敏性疾病、孕妇及经期妇女。

(二)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个体化差异

过敏体质患者需谨慎,部分方剂可能引起接触性皮炎。

辅助非替代

中药熏洗需与手术清创、换药等常规措施结合,不可单独依赖。

熏洗方法

坐浴法:将药液倒入盆中,待温度降至30℃-40℃时,患者坐浴10-20分钟,每日1-2次。

熏蒸法:利用中药熏蒸仪,将药液或草药包放入熏蒸罐中,通过蒸汽作用于创面,每次20-30分钟,每日1次。

注意事项

熏洗前清洁创面,保持局部卫生。控制药液温度,避免烫伤皮肤,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防止长时间浸泡导致创面细胞变性坏死。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头晕、心悸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熏洗,对症处理。熏洗结束后,用干净毛巾轻轻擦干皮肤,避免用力摩擦,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结论

中药熏洗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法,在肛肠术后创面恢复中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抗炎抑菌、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等作用机制,可显著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缓解术后疼痛、水肿等症状,减少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来,需进一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深入探讨中药熏洗的作用机制及最佳治疗方案,为肛肠术后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黄继承. 痔瘘熏洗剂治疗肛肠疾病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0): 287-288.

[2]刘华, 高家治, 柏连松. 熏洗一号方对肛肠手术伤口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J]. 江西中医药, 2009, 40(318): 30-31.

[3]刘晶晶. 金玄痔科熏洗散治疗肛门术后并发症疗效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5(2): 147-150.

[4]李国栋, 贾菲. 金玄痔疮熏洗剂的药效学研究[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7, 35(11): 46-48.

[5]陈惠华. 复方痔疮熏洗散药效和毒性研究[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12): 112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