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方法
陈恬
上海创霖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引言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建筑信息模型 (BIM) 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BIM 技术通过三维建模、数据集成和参数化设计等功能,可提升设计精准度、优化系统布局,并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因此,研究 BIM 技术在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中的集成应用与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 CAD 设计方法虽然在二维平面设计中较为成熟,但其局限性在于难以直观地展示复杂管线布局,且修改设计时需要大量手工操作,容易产生误差。相比之下,BIM 技术能创建三维模型,直观展示管道布局,并通过实时数据传输确保信息的完整性。BIM 技术具备碰撞检测功能,可避免不同系统之间的冲突,保证管道布局的安全和协调。在实际应用中,BIM 技术已应用于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
1 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原则
(1)安全性原则,从防污染、防洪涝、防压力超限这三个关键维度,做好设计把控工作。在防污染维度,需确保生活饮用水免受任何形式的污染,这就要求对整个系统进行独立且优化设计,从水源引入、处理到输送,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防止外界污染物侵入;在防洪涝维度,主要针对极端天气状况,如暴雨、暴雪等,精心设计合理的雨水排放系统,依据建筑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当地的气象数据,科学规划雨水收集、输送和排放路径,确保建筑内部在极端天气下不会出现积水现象;在防压力超限维度,要确保设计规划全面细致,充分考虑系统压力变化,通过精确的水力计算和合理的管网布局,防止因压力过高而引发管道破裂、设备损坏等安全事故。(2)适应性原则,紧密结合建筑的实际用水需求,从用水量、用水时间、水质要求等多个层面入手,制定给排水系统设计方案。这就要求工程师对建筑的功能模块有深入的认知,明确不同场所、不同区域的用水特点和差异。例如,商业建筑的餐饮区用水量大且集中,水质要求较高;办公区域的用水时间相对固定,用水量较为平稳;住宅区域则需考虑不同时段、不同住户的用水习惯。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差异,才能在不同场所、不同区域采用与之适配的排水设计方案,切实满足各类供水需求。(3)节能性原则,以建筑高度、用水特点以及市政给水管网的水压情况为条件,审慎选取合适的给排水管网设计方式,以实现能耗的有效降低。例如,对于多层建筑,当市政给水管网的压力和水量能够满足建筑用水要求时,应采用直接给水方式,避免设置水箱或水泵等设施,既减少了能源消耗,又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而对于高层建筑,则需综合考虑市政供水压力、建筑用水需求以及节能要求,合理选择分区供水、加压供水等方式,确保系统在满足用水需求的同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2 建筑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
2.1 给水系统设计
优化给水系统设计可从构建水压体系、测算用水量和规划管道布局入手。高层建筑采用分区供水,按高度与用水需求划分压力区,为各区配置水泵、水箱,通过设定水泵扬程与水箱位置稳定水压,如变频调速水泵能随用水量变化自动调速精准控压,避免能源浪费与设备损坏;同时,针对市政供水压力波动,在水压过高区安装减压阀、节流孔板等减压设施,并定期维护检测。用水量测算要综合建筑功能、使用人数、用水习惯和当地气候,住宅依户型人数及用水设施定额算总量,商业与公共建筑按特定功能和用水标准核算,还要考虑高峰系数对用水量修正,随建筑使用情况变化及时重估调整。管道布局上,遵循安全、合理、便捷原则,避免交叉迂回,沿墙、梁、柱敷设减小水流阻力,严格保持与其他管道的安全距离,如室外给水管道与燃气管道平行敷设时,间距不小于 0.5m、交叉敷设时,竖向间距不小于 0.15m 。室内管道穿越沉降缝、伸缩缝时设置柔性套管、伸缩节等补偿装置,依据建筑结构特点和变形情况合理选择并科学安装,防止管道破裂漏水。
2.2 排水能力的提升设计
为应对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排水需求,需对建筑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进行提升设计。对于屋面雨水排水系统,要合理选择雨水斗的类型和数量,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有效地收集和排出。采用高效的雨水斗,如虹吸式雨水斗,可利用虹吸原理,提高排水效率,减少屋面雨水积水时间。同时,加大排水管道的管径和坡度,增加排水系统的过水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水力计算,确保排水系统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安全、稳定运行。
2.3 协同设计
在传统的设计模式中,各专业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常引发协作困难和冲突等问题。而 BIM 技术为建筑给排水系统的协同设计注入了强劲动力,其整合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及给排水设计等多专业信息于一个模型内,促进了设计团队实时信息共享、高效协作与即时沟通,有效减少了设计冲突,提高了设计效率。依托 BIM 平台,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围绕同一个模型进行工作,可随时观察到其他专业设计人员的修改,进而实现设计的同步更新和协同优化。
2.4 消防给排水设计
提升消防给排水设计效能,需从精准核算消防用水量、优化消防设施布局和强化消防系统联动性三方面着力。精准核算消防用水量是基础。严格遵循国家消防规范,全面考量建筑类型、高度、使用功能、建筑面积及内部装修材料等,准确判定火灾危险等级,进而依据对应等级与规范标准,结合火灾延续时长、同时使用消防设施数量等因素,精确算出消防用水量。并且,鉴于建筑在使用中内部功能改造、人员密度变化等会改变火灾危险性,要定期重新评估与核算,及时调整消防设施配置,保障消防系统随时满足灭火需求。优化消防设施布局极为关键。消火栓应设置在显眼且便于取用处,间距不超 30m ,在公共区域、楼梯间、走廊均匀分布,确保火灾时任何部位都能快速找到。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喷头依建筑空间结构与火灾危险等级设计,间距控制按照对应的火灾危险等级限值确定,保证有效覆盖保护区域。消防水池和水箱要设在方便取水与维护之地,容量按消防用水量与火灾延续时间确定,消防水箱高度需满足最不利点消火栓或喷头工作压力,不满足则设增压设施。强化消防系统联动性不可或缺。设计时构建完善联动控制机制,让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消防水泵、防排烟系统、防火卷帘等可靠联动。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一旦探测到火灾信号,即刻传至消防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依预设逻辑,自动启动相应消防设施,实现高效灭火与防火分隔。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给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给水系统、排水系统、节水节能以及智能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一系列优化设计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整体性能,满足建筑用户对用水和排水的高质量需求,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能源的有效节约,降低建筑运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不断关注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持续优化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智能、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志鹏,王兴晨 .BIM 技术支持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优化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5):151 - 153.
[2] 金雨薇,李晓琳,盛天晨. 装配式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分析[J]. 建筑 ·建材 · 装饰,2024(18):142-144.
[3] 康文慧 . 建筑给排水设计中节能减排设计的应用 [J]. 建材发展导向,2024(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