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项目教学法的高职幼师英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实践

作者

黄彩玲

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省惠州市 516001

1. 引言

在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面临双重使命:既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幼教人才,又需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然而,当前高职《幼师英语》教学普遍存在“重语言技能、轻文化浸润”的倾向,而项目教学法(PBL)因其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特点,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课程思政要求,聚焦“语言应用能力”与“文化素养”双线并行的教学目标,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幼师英语》课程中实施“文化主题引领、项目任务驱动、多元评价保障”三位一体教学体系,通过系统整合英语语音教学、英语童谣教学、幼儿主题词汇与儿歌教学、英语绘本教学与教师教学基本教学技能实训等模块,将传统节日、传统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英语教学项目。

2. 高职行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行业英语教学在文化传承方面面临一些挑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与文化融合不足:教学内容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融合,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不强。高职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内容占比较低,教材内容多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较少出现关于中国文化的地道英语表达,不能满足教师进行中国文化教学和学生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二是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仍然采取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填鸭式”教学形式和题海战术策略,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课程相关性。三是 教学评价体系单一:教学评价上过于注重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很少涉及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的中国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教学能力也有待提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综上所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在文化传承方面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是一种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通过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理论领域: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学习者主动构建而非被动接受的。项目教学法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际的项目中构建和应用知识(Piaget, J. 1954)。二是深度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应深入理解内容,并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境。项目教学法鼓励学生深入探索主题,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Meyer & Land, 2005)。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来实现学习目标。在语言教学中,项目教学法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跨文化理解能力。例如,Krajka, J.和 Linek, M. (2019) 在其研究中指出,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能够在实际的语言使用环境中提高其语言技能,同时增强其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成就和科学智慧。在教育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以及道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张华,2018)。同时,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其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李四光,2017)。

因此,在高职幼师英语教学中,项目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使用英语,同时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4. 基于 PBL 的幼师英语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团队调研双语幼师岗位,提炼工作任务,对接幼师行业标准、乡村振兴战略和教师资格证考证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构建五大学习模块。以项目教学法(PBL)为核心,构建“文化主题引领、项目任务驱动、多元评价保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语言能力”与“文化素养”双线并行的目标导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系统融入《幼师英语》课程模块。

基于项目教学法(PBL)的核心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需求,遵循以下原则:文化浸润:语言为用,文化为魂。场景导向:任务源自幼儿园真实情境。学生主体:项目驱动,合作探究。

基于上述原则,教学团队进一步转化为可操作的“三级主题 - 五步进阶”实施框架,使学生在文化认知、教学转化与职业应用之间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

(1)三级主题:一级“文化认知”聚焦“知”:以传统节日、传统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主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完成文化符号的英语解码;二级“教学转化”侧重“会”:通过儿歌童谣创编、绘本演绎、主题词汇教具包设计,让学生把文化知识转化为教学资源;三级“职业应用”强调“用”:在模拟幼儿园或合作园所中,学生以“双语幼师”身份实施完整教学方案,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迁移。

(2)五步进阶:课程采用 BOPPPS 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并在每个主题单元内嵌入“五步进阶”项目化实施路径,即情境导入、合作探究、教学设计、实践演练和反思改进,实现语言、文化与能力螺旋上升。

情境导入:教师以短视频、实物、情境剧、游戏激活先备经验,学生通过任务单识别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合作探究:小组基于“文化主题任务单”开展资料收集与英语表达训练;教学设计: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完成目标设定、教具制作及互动环节设计,形成可实施的原型教案,并进行同伴互评;实践演练:在微格教室或合作幼儿园进行模拟教学,录制视频并开展即时反馈;反思改进:基于教师、同伴和行业导师的多维评价数据,学生优化教学方案,并将成熟资源上传共享库,实现课程成果的更新。

通过“三级主题、五步进阶”的螺旋模型,课程实现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纵深融合,既回应了行业对双语幼师岗位胜任力的需求,又落实了课程思政“讲

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指向。

4.2 教学案例实施:英文儿歌创作项目

以《幼师英语》课程中的第三单元幼儿主题词汇与儿歌教学的“传统节日英文儿歌创编”项目为教学案例,遵循“文化认知、教学转化、职业应用”三级进阶路径,实现从语言输入、文化加工到职业场景输出的衔接。

4.2.1 文化输入阶段:

(1)主题情境导入:教师播放双语纪录片《Chinese New Year》,引导学生梳理春节核心价值,提炼春联、年夜饭、灯笼、鞭炮、舞龙等文化符号,完成文化认知的首次编码。

(2)文本与韵律对比: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Two Tigers》等经典英文童谣,对照《小兔子乖乖》《新年好》等中文儿歌,从节奏、押韵、重复结构三维切入,归纳英语童谣常见的 AABB 尾韵、四四拍节奏及句式重复规律,为后续创作奠定语言模板。

(3)学习任务单:教师发放“文化符号双语释义表”及“童谣韵律分析表”,学生完成配对练习并在优学院提交即时测验,教师依据数据精准定位语言难点,实现“文化认知”与“语言准备”的同步推进。

4.2.2 创作实践阶段:

(1)任务要求

本次项目要求学生在理解春节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三项成果:首先,创作一首不少于八行、并融入至少两种春节文化意象的英文儿歌;其次,为儿歌设计一套简单易学的手指操或律动,以便幼儿边唱边做;最后,绘制教学活动流程图,直观呈现儿歌教学的环节。

(2)过程支架

为降低创编难度并保障产出质量,教师搭建三层支架:其一,提供押韵词库与文化意象卡片,学生可快速调用春节相关词汇与韵脚;其二,运用“Brainwriting 6-3-5”结构式头脑风暴,确保创意数量与多样性;其三,借助 Padlet 在线协同平台完成“歌词共创—押韵校对—动作编排”三步打磨,实现实时共享、即时修订,最终形成可唱、可动、可教学的完整作品。

(3)成果示例

小组作品《Lanterns bright,Dumplings hot !》

Lanterns bright, lanterns bright,

Shine all night, shine all night.

Dumplings hot, dumplings hot,

Eat them up, eat them up!

该作品采用 AABB 尾韵,四句一循环,同时套用《Two Tigers》的节奏,旋律明快、词汇重复,便于幼儿跟唱;文化意象与情感价值同步呈现,实现“语言为用、文化为魂”的目标。

4.2.3 教学应用阶段:

项 目 团 队 依 据“ 职 业 应 用 ” 层 级 要 求, 将 儿 歌《Lanterns bright,Dumplingshot !》嵌入幼儿园真实教学情境,完成三项任务。其一,教具开发:学生将儿歌与红灯笼、饺子卡片、节奏棒等教具整合,设计“唱、动、玩”一体化微活动。 其二,微课录制:使用手机技术,学生在微格教室录制 5 分钟微课,突出儿歌演唱、动作示范、互动提问三环节,视频上传优学院供同伴互评与老师点评。其三,园所实践:项目团队赴合作幼儿园开展 2 学时的现场教学,幼儿在真实语境中边唱边做。

5. 建议

本轮“项目化 + 传统文化”实践已验证《幼师英语》的可行性,但样本仅为一校一年级,周期短、缺幼儿数据,资源尚为原型。后续需多轮迭代:扩大校际样本,追踪毕业生一年表现,补测幼儿口语,与园所共建共享节日英语素材库,持续优化课程深度与职业适配。

参考文献:

[1] Piaget J.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the Child[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54.

[2] Meyer J H F, Land R. Threshold Concepts and Troublesome Knowledge (2): Epistemological Considerations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J]. Higher Education, 2005, 49(3): 373-388.

[3] Krajka J, Linek M.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Case Studies from Poland[C]// Pawlak M, Mystkowska-Wiertelak A. Challenges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a Globalized World. Cham: Springer, 2019: 215-232.

[4] 张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外语界, 2018(4): 10-16.

[5] 李四光 . 传统文化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J]. 教育研究 , 2017(12): 88-93.

[6] 张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 外语界, 2018(4): 10-16.

[7] 高志强 . 项目式学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J]. 职业教育研究 , 2021(1): 22-27.

黄彩玲(1989.02), 女,汉族,广东惠州 广东惠州,助教,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育

备注(课题):2023 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融入”(项目编号:2023WTSCX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