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训练模型构建方法

作者

宋楠

昆明文理学院 65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基于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训练模型构建方法,重点分析了通过专业合唱指导、民族语言融入及民族乐理研究三方面提升合唱训练质量与云南民族音乐的传承,本文提出通过培养专业合唱指导教师,增强其对云南民族音乐的理解与教学能力,文章还阐述了在合唱训练中融入云南各民族语言的发音与文化内涵,提升演唱的真实性与表现力。

关键词:云南民族音乐;合唱训练;专业合唱

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音乐传统,云南的民族音乐以多样的音调、丰富的和声以及独特的旋律形式而著称,其中民歌和地方传统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现代合唱训练中如何将云南民族音乐的特色有效融入到合唱教学中成为提升合唱艺术水平和丰富合唱曲目内容的重要课题,基于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训练模型的构建不仅有助于保存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还能在合唱艺术的形式创新中增强合唱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基于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训练模型构建方法的概念

基于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训练模型是将云南本土的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合唱训练体系的一种创新性方法,在演唱云南民族音乐时该模型通过系统化的训练模式使合唱团员能够准确把握其中的音调、节奏、旋律、和声等艺术特点,该模型不仅要求演唱者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还需要理解和表现云南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色彩,基于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训练注重对云南民歌的独特音调、方言发音及其特有的节奏感的适应与表达,致力于通过训练提升合唱团员的艺术表现力,以此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

二、基于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训练模型构建方法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专业合唱指导

培养专业合唱指导是提升云南民族音乐特色合唱训练水平的有效措施,学校应该加强合唱指导教师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在云南民族音乐领域的应用,合唱指导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基础知识,还需要深入了解云南本土的民族文化和音乐特色,因此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重点培养合唱指导者对云南民族音乐的理解与传承能力,例如对云南各民族音乐的音调、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知识,合唱指导要能够准确理解并传达云南民族音乐的特色,使学生能够在合唱中正确表现这些音乐元素,此外合唱指导还应通过学习和参与各类民歌的演绎和舞台表演,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其艺术表现[2]。云南的民族文化多样,各民族的音乐风格差异较大,合唱指导应具备较强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以便能够根据不同民族的音乐特色进行针对性的合唱训练,为此高校需要加强民族音乐文化的跨学科合作,鼓励合唱指导教师与民族音乐学者、地方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研究云南民族音乐在合唱中的应用,可见合唱指导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学术支持,还能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提升其指导的艺术性与专业性,教师还需要提升其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训练不断向前发展。

(二)融入云南民族语言

融入云南民族语言是构建云南民族音乐特色合唱训练模型的重要环节之一,云南各民族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发音规则、音调和韵律特点,这些元素对合唱作品的演绎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应在合唱训练中注重云南民族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合唱指导教师需要掌握云南各民族的语言特点,重点分析发音上的差异,帮助合唱团员正确发音,确保演唱时能够真实传达民族语言的韵律与情感,而为了更好地融入民族语言,学校可以组织专门的语言学习课程,帮助合唱团员学习和熟悉云南各民族的语言,此外合唱指导教师还应定期组织语言发音训练,帮助团员克服方言的发音障碍,确保合唱过程中能够自如地使用民族语言进行演绎,提升合唱的表现力[3]。在进行云南民族音乐的合唱训练时,语言不仅仅是演唱的工具,更是传递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合唱指导应该深入挖掘每首歌曲的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帮助团员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故事,例如云南的许多民歌表达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及对自然的崇敬等,这些元素在合唱中应通过语言的发音、语调的高低起伏、节奏的把控等方面得以体现,因此在合唱训练中要特别强调对歌词的理解,这不仅仅是机械地完成发音,而是要让团员在演唱时感受到歌词背后的文化情感,从而更好地展现云南民族音乐的精神内涵,这可以有效提升合唱作品的艺术性,使合唱作品既具备音乐的美感,又能传达出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精髓。

(三)深化民族乐理研究

云南省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传统,各民族的音乐形式、和声结构、旋律走向、节奏模式等均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合唱训练中理解和掌握这些民族音乐的乐理特点有助于表现云南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高校应加强对云南民族乐理的理论研究,系统化地总结云南各民族音乐的规律,而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研究,编纂地方性民族乐理教材,以此为合唱指导提供理论支持,在这些研究中要重点探讨各民族音乐的音阶体系、旋律线条、节奏组织及和声进行等方面的特点,尤其是如何将这些元素有效地融入到合唱音乐的演绎中[4]。艺术院校应鼓励更多关于民族乐理的跨学科研究,整合民族音乐学、音乐学、文化学等领域的资源进行深入探讨,高校还可以在实际应用层面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工作坊等活动,积极邀请民族音乐学者、作曲家、合唱指挥等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经验交流,促进对云南民族乐理的进一步理解,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更快地转化为合唱训练的教学内容,为合唱团员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因此只有通过深化民族乐理的研究才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合唱训练,保证训练方法的系统性。

三、结语

基于云南民族音乐特色的合唱训练模型的构建是对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与音乐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的结合,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合唱指导的专业培养、融入民族语言以及深化民族乐理的研究,这不仅能够提升合唱训练的质量,还能促进云南民族音乐在现代合唱中的有效表达,这既有助于保留云南独特的音乐风格,也为合唱艺术的多样化与跨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道路,这对云南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露禅.云南室内合唱团"和谐之声"对云南民族音乐的传播与传承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1):0001-0007.

[2] 郑明.用音乐深情地歌颂云南之美[J].民族音乐, 2024(2):81-82.

[3] 丁毅.中国少数民族合唱艺术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24.

[4] 田雨薇,赵诗梦,孙倩.民族音乐在合唱作品中的发展与应用[J].明日风尚, 2024(9).

作者简介模板:宋楠(1984-05-12)

籍贯: 山东青岛,性别 :男

最高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音乐学   单位: 昆明文理学院   邮编:    6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