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在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
周宏宇
河北省张家口市桥东区福安街 作者身份证号码:130728199211090056
引言
在全球环境问题加剧的形势下,环境监测对了解环境、制定环保政策至关重要。但传统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效率低、准确性差且难以处理空间数据,无法满足需求。GIS 融合多学科技术,具备强大空间数据处理与可视化能力。应用于环境监测,可高效处理数据、实现信息可视化,为决策提供支持。所以,深入研究 GIS 在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对提升监测水平、强化环保工作意义重大。
一、GIS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一)政策推动与技术发展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出台系列政策法规鼓励环境监测领域应用先进技术,为 GIS 技术应用提供政策支撑。同时,GIS 技术持续发展完善,数据采集手段丰富,空间分析功能增强,与物联网、大数据融合加深,夯实技术基础。目前,GIS 技术已在大型环境监测项目中初步应用,在大气、水环境监测等方面,可直观呈现污染物分布与变化趋势。
(二)应用领域与范围
目前,GIS 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多个方面。在大气环境监测中,GIS 可以整合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水环境监测中,能够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展示水体污染状况和变化趋势;在土壤环境监测中,可用于分析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等。然而,从整体应用范围来看,GIS 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在一些基层环境监测单位或小型监测项目中,应用普及率相对较低。
(三)应用效果与问题
GIS 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了环境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为环境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在应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数据来源多样导致的数据兼容性问题,部分 GIS软件操作复杂、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的问题,以及在复杂环境监测场景下,空间分析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有待提高等问题。
二、GIS 在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采集与存储
1. 数据采集
GIS 在环境监测中的数据来源广泛,包括地面监测站点采集的实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无人机航拍数据等。地面监测站点通过传感器采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相关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遥感影像数据和无人机航拍数据则能够获取大范围、宏观的环境信息,如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变化等。多种数据采集方式相互补充,为环境监测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来源。
2. 数据存储
GIS 采用空间数据库来存储环境监测数据,常见的空间数据库有 ArcSDE、PostGIS 等。空间数据库能够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体化存储和管理,方便数据的查询、更新和分析。通过建立合理的数据存储结构和索引机制,可以提高数据的存储效率和访问速度,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二)数据预处理
1. 数据清洗
由于环境监测数据来源复杂,可能存在数据缺失、异常值、重复数据等问题。数据清洗就是通过一定的算法和规则,识别和处理这些问题数据,如利用统计方法识别异常值并进行修正,采用插值法填补缺失数据等,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
2. 数据转换
不同来源的数据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坐标系和投影方式,为了实现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分析,需要进行数据转换。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如将文本格式的数据转换为 GIS 软件能够识别的矢量或栅格数据格式;坐标系和投影转换,将数据统一到相同的地理坐标系和投影方式下,确保数据的空间位置准确性。
(三)空间分析与可视化
1. 空间分析
GIS 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缓冲区分析可以确定污染源周边的影响范围;利用叠加分析能够综合分析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将土地利用数据与水质监测数据叠加,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的影响;空间插值分析可以根据离散的监测点数据,生成连续的环境要素空间分布模型,如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模型。
2. 数据可视化
GIS 能够将处理和分析后的环境监测数据以直观的地图、图表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制作专题地图,如污染物浓度分布图、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图等,可以清晰地展示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利用动态可视化技术,如时间序列动画,可以实时展示环境监测数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环境决策提供更加直观、形象的支持。
三、GIS 在环境监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GIS 在环境监测应用中,于技术、数据和人才层面存在诸多问题。技术上,部分 GIS 软件操作复杂,基层人员难掌握,且处理大规模多源异构数据时性能与效率欠佳,复杂空间分析模型计算慢、结果准确性不足。数据方面,来源广泛导致格式标准不一,兼容性差、整合共享困难,同时数据质量不高,采集误差与更新不及时影响分析可靠性。人才层面,兼具 GIS 技术与环境监测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环境监测人员缺 GIS 技能,GIS 专业人员不熟悉业务,阻碍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影响应用效果。
(二)解决策略
1. 技术改进与创新
研发更加简单易用、高效稳定的 GIS 软件和工具,降低操作门槛,提高软件在处理大规模环境监测数据时的性能和效率。加强对空间分析模型的研究和优化,结合实际环境监测需求,开发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的分析模型,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推动 GIS 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环境监测的智能化水平。
2. 完善数据管理体系
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规范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和共享等环节,提高数据的兼容性和共享性。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对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质量问题。同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高效存储和管理,为GIS 分析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
3.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 GIS 与环境监测交叉学科的建设,培养既具备 GIS专业知识又熟悉环境监测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环境监测单位应定期组织员工参加 GIS 技术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与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充实人才队伍,为 GIS 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人才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GIS 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为环境监测与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支持。尽管目前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技术、数据、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据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推进,GIS 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应进一步加强 GIS 技术与环境监测业务的深度融合,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和功能,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海利 . 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在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J]. 生态与资源 .2024(04):0032-0034
[2] 童林林 , 郇玉楠 . 基于 GIS 的土壤与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可视化研究[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 .2024(12):001-004
[3] 马胜军 . 环境监测在污水处理设施竣工验收中的应用研究 [J]. 造纸装备及材料 .2024(05):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