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普特融合教育
吴何
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小学 511462
引言:
随着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日益增加,普特融合教育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小学教育领域的重要探索。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教育模式,教师需要掌握适应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平等的学习机会。
一、分层目标与任务分解 + 可视化支持
个别化学习目标是在普特融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特殊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整教学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同时用视觉提示或任务分解的方法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并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智力残疾的学生提高学习信心,还能增强这类特殊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通过个别化的学习支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深入学习。[1]
例如,以数学课中的《10 以内加法》的教学过程为例,针对在普通班的智力残疾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思路是将班级统一的教学目标拆解为阶梯式小目标,为智力残疾儿童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配合视觉化工具降低认知负荷。即设计基础层目标和进阶层目标。对于该生而言基础层目标可以是:能用实物操作完成“5 以内加法”(如积木、手指)。而进阶层目标就放大到班级来实施,可以要求全部学生在课堂互动过程中用数字卡片完成“10 以内加法”等。实施步骤方面可以如下操作:教师在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为该生提供带凹槽的数字卡(如 ω3+2′′) ),让其放入对应数量的纽扣并数出总数;或者在其他学生练习抽象计算时,为该生提供实物,让他通过实物操作同步参与;又或者在教学时逐渐用“点数图”(如
)替代实物,将抽象学习过渡到半抽象学习。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充分发挥家校协同的作用,即定期将课堂使用的视觉提示卡片(如数字凹槽卡、台词图卡)发送给家长,鼓励家庭重复练习。这样在分层目标与任务分解 + 可视化支持的教学手段的支持下,通过具象到抽象的阶梯设计,可以帮助智力残疾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保持课堂参与感。
二、同伴协作圈 + 角色赋能
在小学教育中普特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充分发挥同伴协作的力量是提升教学包容性的重要途径。在普通班里,同学之间的帮助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培训其他学生作为“小老师”,协助智力残疾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此活动中可适当融入角色赋能,通过同伴间的互助与合作,智力残疾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增强社交技能,逐渐提升自信心。[2]
例如,在语文课《小马过河》一课的角色朗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同伴协作圈 + 角色赋能这一教学策略,把智力残疾儿童安排到普通学生的课题互动环节当中去。核心思路是帮助智力残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组建稳定的同伴互助小组,通过明确分工让智力残疾儿童承担“可完成的任务”,增强学习动机与社交归属感。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是:在朗读教学活动前先进行小组分工:由普通学生A 来朗读小马的长对话;由普通学生B 来扮演老牛,负责描述河水深浅;最后要求智力残疾儿童来扮演小马的妈妈,重复朗读中的关键短句(如“孩子,光听别人说是不够的”)。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的支持措施有:可以提前为该生准备台词卡片(文字 + 配图),课前由同伴帮助练习,还可以在朗读表演时,要求其他同伴用眼神或手势提示该智力残疾学生的出场时机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为该生建立起正向反馈机制,如为该生设立“进步阶梯墙”,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即贴上星星贴纸(如“今天独立数出 5 个纽扣
),强化其成就感。这样一来,通过要求该智力残疾学生承担简短且重复性强的角色,可以让该生既能展现学习成果,又能在协作中建立自信心。
三、多感官通道激活 + 动态评估
智力残疾的学生还可能需要通过多感官来学习,比如视觉、听觉、触觉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智力残疾的学生设计感官通道激活的教学办法的同时采用动态评估的手段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模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帮助这些特殊儿童提高成绩,而且也有利于这些智力残疾学生掌握知识技能。[3]
例如,在科学课《认识树叶》的一课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多感官通道激活 + 动态评估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去。教学设计的核心思路可以是为智力残疾学生设计融合触觉、听觉、动觉的多感官活动,同步记录该智力残疾学生的反应模式,灵活调整教学支持。教学可以由两个部分组成,首先就是多感官任务设计:触觉探索:提供不同质感的树叶(光滑、粗糙),让其触摸分类;视觉强化:用彩色胶带圈出叶脉,引导其沿线条描画;听觉输入:播放拟声故事(如“沙沙,我是银杏叶,秋天我会变黄”)。然后就是动态评估调整:若发现该生对触觉反馈更敏感,则增加“蒙眼猜树叶”游戏;若其对颜色变化感兴趣,则提供水彩让其涂画叶形等等。这么做可以帮助智力残疾学生通过刺激优势感官通道,针对性提升学习效率,减少挫败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教学术语,要时刻保持教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做到适合小学特殊学生的理解和应用。
四、结语:
这些策略均以普通班级常规教学为基底,通过微调目标、协作形式与感知方式,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融合支持。
参考文献:
[1]杨亚楠 . 面向普特融合的小学校园优化设计研究 [D].华中科技大学 ,2024.DOI:10.27157/d.cnki.ghzku.2024.001527.
[2]戚宝荣 . 深度推进乡村学校融合教育的校本探索 [J].现代特殊教育 ,2023,(11):50-52.
[3] 阮祥燕 . 农村小学“普特融合”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J]. 全国优秀作文选 ( 教师教育 ),2022,(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