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的协同路径探索
樊筱芸
湖南省永州市蘋洲小学
引言
在当前全球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学科融合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起点,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的重任。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与人文素养;科学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与理性思维。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普遍呈现各自为政、课程内容割裂、教学目标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系统培养。尤其是在“双减”政策实施后,社会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要提升学习效果与实践能力。
一、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
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首先体现在两者教育目标与培养内容的高度契合。小学语文强调语言表达与阅读理解能力,而科学教育注重实验观察与结果分析,这两者在知识获取与表达方式上具有互补关系。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记录,形成科学报告与分析结论,而这些过程实际上就是语文写作能力的具体运用;同时,语文阅读中涉及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
其次,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集中在形象生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上,科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而语文教育则为科学知识的理解与传播提供了语言工具与人文关怀。
再次,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促使教育必须打破单一学科壁垒,推进跨学科教育模式。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要求学生既具备语言沟通能力,又拥有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
二、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路径的内容整合策略
实现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有效协同,需在课程内容层面系统整合:
一是基于主题单元设计整合课程。围绕同一主题组织语文与科学内容,如以“自然现象”为主题,科学课讲天气、动植物生长知识,语文课开展相关阅读与写作训练。
二是精选教材资源,实现内容互补融合。依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科学素材,延伸至科学实验探究。如学《植物妈妈有办法》,语文课感受文字趣味,科学课开展种子传播实验,让学生吹蒲公英、用衣物粘苍耳、种豌豆观察,将语文描述与科学观察印证,深化对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理解。
三是构建项目式学习体系。以项目任务驱动学生跨学科完成学习目标,如开展“校园植物大调查”,科学课学植物分类特征,语文课撰写调查报告与宣传文案。
三、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路径的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实施的关键。传统教学以讲授和练习为主,缺实际操作与互动,不利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应探索以下创新法:
一是项目化学习。以真实情境和问题为依托,组织跨学科综合学习。如开展“家乡的植物”调查项目,科学课学植物分类特征,语文课写调查报告与宣传文案。学生分组实地观察植物,记录信息,回校后科学教师引导分类分析,语文教师指导撰写报告、设计文案,介绍家乡植物资源。
二是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设计实验、记录结果并表达发现。如探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观察记录数据,语文课上整理表达成科学小论文或报告,提升探究、表达和思维能力。
四、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路径的评价体系优化
传统小学教育评价体系重单科成绩,忽视学生综合能力与学习过程评价。为有效实施小学语文与科学协同教育,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学习表现与进步,如科学实验与语文写作中,用观察记录表记录学生操作规范、观察细致度、发言及合作情况等,写作时关注思路、表达,及时反馈指导。
成果性与表现性评价结合:考核作品质量,如科学小论文等,也关注课堂展示中的语言表达与科学思维。如“校园植物大调查”后,从多维度综合评价展示成果。
引入自评与互评机制: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与同伴评价能力,定期开展活动,学生先自评总结优缺点、提改进措施,再小组互评交流经验、提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五、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路径的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是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路径实施的关键力量。当前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学科背景单一、跨学科教学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此,必须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升其跨学科教育实施能力。具体措施包括:
1. 开展跨学科教师培训与进修
组织语文与科学教师共同参加专业培训与教学研讨,提升其课程整合与协同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邀请跨学科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和培训活动,介绍跨学科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线上课程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
2. 建立教师协作机制
推动语文教师与科学教师联合备课、共同设计教学方案与评价标准,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例如,在开展“自然现象”主题单元教学时,语文教师和科学教师可以共同商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科学教师为语文教师提供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资源,语文教师则为科学教师提供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的指导。在教学评价方面,双方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3. 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
发挥其专业特长与创新精神,推动协同路径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学校可以设立跨学科课程开发项目,鼓励语文和科学教师组成研究团队,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开发具有特色的跨学科课程。同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探索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为跨学科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结论
本文围绕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的协同路径探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从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现实意义、内容整合策略、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优化与教师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研究表明,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路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科学素养,还能促进其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是现代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小学语文与科学教育协同路径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建议各级教育部门与学校积极推进相关政策与实践措施,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与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萌萌 . 小学语文跨界教学设计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21.DOI:10.27019/d.cnki.gfjsu.2021.001821.
[2] 吴桐 . 大语文理念下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路径探析 [J]. 教书育人 ,2022,(23):78-80.
[3] 庄 美 芳 . 跨 学 科 整 合 下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策 略 探 寻 [J]. 文 教 资料 ,2022,(16):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