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初中“问题学生”个性化教育引导的路径与成效分析

作者

张理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固玛镇寄宿制中学  845150

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但也是“问题学生”出现较为集中的阶段。这些“问题学生”往往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和态度,给学校和家庭带来困扰,需要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实际上,所谓“问题”更多源于教育方式与学生特质的不匹配——有的学生因自卑而退缩,有的因逆反而对抗,有的则因注意力缺陷难以融入课堂。个性化教育强调“因材施教”,通过识别学生差异、调整教育策略,实现从纠错到赋能的转变。本文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个性化引导体系,为转化" 问题学生" 提供可行路径。

一、初中“问题学生”的典型表现特征

初中“问题学生”的异质性显著,主要表现为三类形态

心理适应型:包括自卑心理(如因成绩差产生的我不如人心态)、逆反心理、孤独心理等。这类学生常通过情绪爆发或沉默回避表达内心冲突。

行为失调型:如上课故意破坏纪律、对抗教师指令、沉迷网络等。其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未被关注的心理需求,如案例中的学生小 A,书面作业拖延但思维活跃,实则是渴望被认可的表现。

学习障碍型:包括注意力分散、学习方法不当、偏科严重等。部分学生因基础薄弱陷入“越学不会越厌学”的恶性循环,需要针对性知识补缺和方法指导。

二、个性化教育引导的实施路径

(一)差异识别,动态适配

教师通过系统记录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倾向与情绪表现,形成全面而立体的认知框架。比如在讲授“汉朝统一西域及治理体系的初创”时,教师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需避免直接提问造成的心理压力,而是采用书写感悟、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等方式让其展现理解。对于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学生,则可将一节课 45 分钟的内容拆解为三个段落:先用视频片段展示张骞出使西域的历程,再分组讨论汉代治理措施,最后通过图文填空巩固知识。这种动态适配的关键在于持续观察与灵活调整,每月通过学业表现和行为观察记录分析策略有效性,避免给学生固定标签。例如原本沉默的学生可能在模拟“西域都护府设立”的课堂剧中找到表达自信,此时需及时调整沟通方式,鼓励其参与集体展示活动。差异识别不是终点,而是教育调节的起点,需要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成长中的个体。

(二)分层教学,弹性任务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因能施教,让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发展支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以“隋唐对新疆地区的治理”为例,教师将教学目标划分为三个层级:基础层级要求学生掌握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设立时间与职能;提升层级引导学生分析唐代治理策略对丝绸之路繁荣的影响;拓展层级则鼓励学生对比汉唐治理模式的异同并撰写小论文。学习困难型学生可通过时间轴绘制、关键词梳理完成基础任务;中等能力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治理策略的历史意义;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尝试从多民族交往角度论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弹性任务设计注重开放性。这种分层不是固化等级,而是提供多元发展路径,学生可根据自身进步情况申请调整任务难度,使学习过程成为动态成长的良性循环。

(三)家校协同,心理支持

构建有效的家校协同机制需要制度化安排,三方会谈应当规范操作流程。会谈前由班主任准备学生成长分析报告,提前一周发送给家长和科任教师;会谈中设立主持人角色,按照优点展示 - 问题分析 - 策略协商 - 责任分工的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时长在40 分钟内;会谈后形成书面备忘录,明确各方后续行动要点。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要注重隐蔽性和专业性,“心理树洞信箱”可采用数字化平台,设置匿名提交选项,由持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团队负责回复,建立 48 小时响应机制。比如可将树洞来信分类为情绪疏导、人际困扰、学业压力等类型,针对性地开发心情温度计、友谊指南针等标准化回复模板。家校沟通中要特别注意教育标准的一致性,可定期举办主题家长会,统一行为规范要求,如就手机使用时间等争议性问题达成公约。同时心理支持还应开发预防性课程,每月开展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教授深呼吸法、积极日记等实用技巧。这种系统化支持网络能有效减少教育冲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教育成效的多维度评价

个性化教育的成效评估需要构建涵盖行为、心理、学业和社会适应四个维度的立体评价体系:行为改善维度通过日常行为记录表实现量化跟踪,教师用简单加减分记录学生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具体表现,每周汇总形成行为趋势图。心理调适评估采用情绪自评量表,结合日常观察记录,追踪学生情绪变化和自我认知发展。学业发展评价不只看考试分数,建立包含错题本、课堂笔记和提问记录的学习档案,重点关注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过程。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同学互评、活动参与记录和家校沟通本进行综合评价,观察学生在集体中的互动表现。这套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整合多方数据——学生每月写自我总结,教师记录典型行为,家长提供家庭观察,所有信息通过直观的图表进行综合分析。实际案例显示,采用该体系后,教师能更全面发现学生进步,比如某学生虽然数学成绩提升不明显,但行为记录显示其课堂专注度显著提高,从而获得针对性鼓励。评价结果最终转化为具体的改进建议,明确下一步培养重点和支持方式,真正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结语

转化“问题学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教育者以发展性眼光看待学生差异。通过个性化教育引导,不仅能改善具体问题行为,更能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个性化教育中的应用,实现更精准的教育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雅静 .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J]. 甘肃教育 ,2023(3):110-112.

[2] 顾敏 .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 [J]. 孩子 ,2022(11):201-203.

[3] 杨通慧 .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研究 [D].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