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魏永婷
寿光市圣城小学 山东潍坊 262700
引言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将教学重心从知识传授转向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综合素养的培育。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引导教学实践的指挥棒,其理念与方式直接影响核心素养落地的效果。然而,当前不少课堂仍以 " 学生是否能背诵知识点 "" 回答问题是否正确 " 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种窄化的评价难以反映学生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真实成长。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一)引导教学回归素养培育本质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当评价关注学生是否能 " 主动帮助同学 ""遵守集体规则 " 等素养表现时,教师会自然调整教学方式,从 " 讲解规则 " 转向设计 " 小组合作整理图书 " 等实践活动。这种评价导向能推动教学从 " 知识本位 " 走向 " 素养本位 ",避免课堂沦为单纯的概念灌输,让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真实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状态
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内隐性和渐进性,传统评价难以捕捉其细微变化。而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 " 班级矛盾调解 "" 社区问题调查 " 等活动中的表现,记录其从 " 只顾自己 " 到 " 考虑他人 "、从 " 被动遵守 " 到 "主动维护 " 的转变,能更真实地反映素养发展的轨迹。正如研究者指出的,儿童的道德成长不是靠分数衡量的,而是体现在日常行为的点滴进步中。
(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的判断,更是教师反思教学的依据。当教师通过评价发现 " 学生能说出环保重要性却随手乱扔垃圾 " 时,会意识到教学中 " 认知与行为脱节" 的问题,进而改进教学设计,增加" 校园垃圾分类实践" 等体验环节。这种基于评价的教学反思,能推动教师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素养培育的专业性。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维度
(一)政治认同维度:关注价值体认
政治认同体现在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情感与态度中。评价可聚焦:在 " 国旗国歌 " 教学中,学生是否能保持庄重;在 " 家乡发展 " 主题中,是否主动收集家乡成就并产生自豪感;在 " 民族团结 " 内容中,是否乐于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并尊重差异。这些表现虽难以量化,却能直观反映学生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感的培育状态。
(二)道德修养维度:着眼行为表现
道德修养的核心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评价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一致性表现:小组讨论时是否认真倾听他人观点,遇到同学有困难是否主动帮助,承诺完成的任务是否尽力兑现。
(三)法治观念维度:侧重规则践行
法治观念的培育不仅是了解法律知识,更要形成规则意识。评价可关注:学生是否遵守课堂约定的讨论规则,在模拟 " 法庭小辩论 " 中是否能尊重他人的发言权利,在 " 校园规则我制定 " 活动中是否能兼顾个人需求与集体利益。这些表现能反映学生对" 权利与义务"" 自由与规则" 的理解深度。
(四)健全人格维度:注重情感调适
健全人格表现为积极的心态与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评价可观察:学生在小组竞争中失败时是否能坦然接受,在表达观点被质疑时是否能理性回应,在面对 " 两难道德问题 " 时是否能冷静思考。这些细节能体现学生抗挫折能力、同理心等人格品质的发展状况。
(五)责任意识维度:考察担当行为
责任意识体现在对自我、他人、社会的担当上。评价可聚焦:学生是否能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班级岗位任务,在 " 社区公益 " 实践中是否能坚持完成分配的工作,在 " 环境保护 " 活动中是否能主动关注问题解决的效果。这种对具体责任行为的关注,能推动责任意识从认知走向实践。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实施策略
(一)创新评价方法,捕捉素养发展轨迹
1. 情境观察法
在课堂活动中设置真实情境,记录学生的自然表现。例如,在 " 资源共享" 主题中,提供有限的彩笔让小组合作完成任务,观察学生是否能主动分享、协调使用;在 " 公共秩序 " 教学中,模拟 " 图书馆借阅 " 场景,记录学生是否能保持安静、爱护书籍。这种无干预的观察能获得真实的素养表现数据。
2. 成长档案袋法
收集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素养相关材料,如 " 我的家庭责任清单 " 的修改记录、" 班级矛盾调解" 的反思日记、" 法治小调查" 的实践报告等。通过对比分析,直观呈现学生从 " 被动参与 " 到 " 主动担当 "、从 " 模糊认知 " 到 " 清晰践行" 的成长过程,为评价提供纵向依据。
3. 多元对话法
组织学生、教师、家长围绕素养表现进行对话。学生分享自己在 " 帮助邻居老人 " 中的体会,教师反馈课堂观察到的进步,家长补充家庭生活中的责任行为表现。这种多视角的对话能全面还原学生的素养状态,避免评价的片面性。
(二)优化评价实施,保障评价
1. 评价与教学有机融合
将评价嵌入教学全过程,避免 " 为评价而评价 "。在 " 班级公约制定 " 活动中,边引导学生讨论规则,边记录其是否能兼顾公平与效率;在 " 家乡变化访谈 " 实践中,边指导采访方法,边观察其是否能尊重受访者。这种嵌入式评价既能减轻师生负担,又能及时获取评价信息。
2. 注重评价反馈的指导性
评价结果的反馈应聚焦具体行为改进,而非简单的优劣判断。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 " 不愿倾听 " 时,反馈应具体指出 " 当同学发言时,你多次打断别人,这会让对方感到不被尊重 ",并建议 " 可以先记下来,等同学说完再补充"。这种针对性的反馈能有效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3. 构建协同评价共同体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教师负责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家长记录家庭中的素养行为,社区人员反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表现。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评价需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评价的过度量化
核心素养的很多表现难以用分数衡量,过度追求量化会导致评价失真。如将 " 道德修养 " 分为若干打分项,可能使教师忽视学生那些难以量化却意义重大的细微进步。应采用 " 文字描述 + 典型事例 " 的质性评价为主,量化仅作为辅助手段,确保评价的真实性。
(二)防止评价的标签化
评价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避免用 " 守规则 "" 不负责 " 等标签定性。当学生出现 " 未完成责任任务 " 的情况时,应具体分析原因——是能力不足还是意识欠缺,再针对性引导,而非简单判定为 " 责任意识差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成长,而非分类筛选。
(三)兼顾共性与个性差异
核心素养有基本要求,但学生的发展节奏与表现形式存在差异。评价时既要关注 " 是否达到基本标准 ",也要尊重 " 不同学生的独特表现 " :有的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展现责任意识,有的则通过默默行动体现。这种兼顾共性与个性的评价,才能真正促进每个学生的素养发展。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是推动课程改革落地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打破传统评价的局限,从多维度关注学生的真实表现,通过创新方法、优化实施、协同参与,全面捕捉素养发展的轨迹,引导教学回归育人本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
[2] 鲁洁 . 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