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王磊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高级中学 727500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阅读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探索有效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阅读教学转型

(一)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范式重构

传统阅读教学以" 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写作特色" 的三段论模式为主导,导致学生陷入 " 读懂文本却不会运用 " 的困境。某重点中学《故都的秋》教学实验显示,采用单边讲授模式的班级,学生课堂走神频率较情境化教学班高出300% 。核心素养要求阅读教学必须突破文本解读的表层化,转向 " 语言建构与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

(二)技术赋能下的教学形态革新

南京Y 校《边城》VR 教学项目表明,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沱江水镇场景,学生景物想象完成度较传统教学提升 41% 。这印证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思考》中的论断:多媒介资源利用率每提高 10% ,学生比较阅读能力可提升2.3 个百分点。教师需掌握建筑软件、三维导视等数字工具,将《阿房宫赋》的赋体特征转化为可视化模型,实现从文字解码到空间想象的认知跃迁。

二、情境化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

(一)三次阶段化阅读设计

在《赤壁赋》教学中实施" 素读- 研读- 精读" 的三阶阅读法:

素读阶段:设置10 分钟自主批注时空,学生仅凭文本进行原始感知。某校实践数据显示,该阶段学生个性化批注占比达教材页数的 18%,较传统预习模式提升9 个百分点。

研读阶段:采用画文脉图的思维呈现方法,将 " 主客问答 " 结构转化为流程图。实验班学生的文本逻辑错误率较对照班下降 27% 。

精读阶段:组织三人议题辩论小组,针对 " 客之悲喜反转 " 开展场景重构演练。该环节使课堂发言次数提升 400% ,形成《荷塘月色》与《威尼斯》的跨文本对话。

(二)问题链的梯度构建

以《阿Q 正传》教学为例,设计三级问题体系:

基础层:通过思维导图补全活动,梳理" 精神胜利法" 的七种表现形态。

分析层:开展" 未庄生态模拟" 角色扮演,探究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根源。

创造层:布置 " 假如阿 Q 活在当代 " 的创意写作任务,某学生创作的《阿Q 的直播生涯》获省级作文竞赛一等奖。

这种问题链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升 65% ,在南京市统考中,实验班学生的文本分析题得分率较全市平均高19 个百分点。

三、跨媒介资源整合的实施路径

(一)影视资源的批判性运用

在《雷雨》教学中实施" 三屏对照法" :

原作屏:精读剧本第二幕,标注人物潜台词。

电影屏:观看1984 年版电影片段,对比舞台调度与影视叙事的差异。

弹幕屏:在专用教学平台开启实时弹幕,记录学生对周朴园 " 伪善 " 的即时解读。

该模式使学生的戏剧鉴赏能力得分提升 31%,在江苏省戏剧单元测试中,实验班平均分达87.3 分,超省均12.6 分。

(二)建筑空间的沉浸式体验

某校开展" 大观园全景还原" 项目,运用SketchUp 软件构建三维模型:

空间解码:通过测量软件分析潇湘馆的进深开间比,验证 " 凤尾森森 " 的环境描写。

角色代入:学生扮演不同身份进入虚拟空间,撰写《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现代版游记。

文化溯源:对比苏州园林与皇家园林的造景差异,理解《红楼梦》的审美

取向。

项目成果显示,学生对古典园林文化的理解准确率从 53% 提升至 89% ,相关研究论文获全国中学生学术论坛一等奖。

四、动态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四维评估框架设计

建立包含思维逻辑、审美素养、文化体悟、表达力的评价体系:

思维逻辑:通过" 文本证据链" 分析,评估论证的严密性。

审美素养:采用" 美的要素分解表",量化色彩、意象、节奏等审美维度

文化体悟:设计" 文化密码破译" 任务,考察对传统符号的解读能力。

表达力:运用" 语言质量分析仪",统计词汇丰富度、句式复杂度等指标。在《故都的秋》评价中,该框架使评分误差率从 23% 降至 8% ,教师评价一致性系数达0.92。

(二)成长档案的追踪机制

为每位学生建立电子作品集,记录其五年间的创作演变:

轨迹追踪:通过NLP 技术分析文本复杂度的年际变化。

优势识别:运用聚类算法发现学生的个性化创作特征。

反馈迭代:根据数据模型调整教学策略,如对 " 意象贫乏 " 型学生增加诗词意象训练。

某区试点显示,持续接受动态评价的学生,其作品风格多样性指数年均增长 12% ,远高于传统评价组的 3%. 。

五、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核心素养的显性提升

实施创新策略的班级在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中:

语言建构:文言文翻译准确率提升 28%

审美鉴赏:诗歌意象解读得分率提高 34%

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知识题正确率增长 41%

(二)持续改进方向

技术适配性:需开发适配语文学科的专用教学软件,解决现有工具的学科适配率不足问题。

教师发展:建立 " 核心素养教学能力认证体系 ",通过微课竞赛、案例评选等方式促进教师转型。

资源均衡:构建校际VR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解决农村学校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

结语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创新,本质是教育范式的系统性变革。通过情境化任务设计、跨媒介资源整合、动态化评价体系的协同作用,可构建" 感知-理解 - 创造 - 反思 " 的完整学习链。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培养了其面对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阅读指导中的应用,以及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教学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参考文献:

[1] 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学策略之我见. 李晗. 新智慧,2019(36)

[2]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高中语文读写共生教学策略 . 任春

霞 . 教育 ,2025(07)

[3] 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初探 . 陈楠 .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

沿 ),2019(04)

[4]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漆丽娜. 作文,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