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元素的应用策略
张美
肥城市安驾庄镇马埠小学 271604
摘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源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是势在必行的,可以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增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状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将生活元素渗透到课堂的各个角落,借助生动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体会、自主感悟,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阐述了生活元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道德与法治;生活元素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元素的应用已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法律素养,而这一过程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浸润与支撑。通过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不仅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将所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一、演绎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第一,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本质是对生活实践知识的学习,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实现全面育人。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将教学内容剧情化,将真实的生活场景搬进课堂,让学生“扮演”生活中的人物,引导学生从人物角色的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深入体验与感悟生活,在实践中践行道德与法治知识。这种以实际生活场景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盲人出行”的场景,让一个学生扮演“盲人”,其他几个学生扮演路人,并鼓励学生临场发挥,进行对话交流。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了解他人的需求,主动帮助残疾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第二,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引入具体案例,将法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法治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例如,在教学《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时,首先,教师可以选择未成年人抢劫、暴力侵害、校园霸凌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分配角色,分别担任审判长、书记员、原告、被告、证人、公诉人等角色,并对教室简单布置,模拟法庭,营造庭审氛围。其次,让各小组派出代表,用抽签的方式选择小组需要审判的案例,随着“审判长”法槌的落下,模拟法庭正式开启。最后,审判长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指引着法庭中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辩护人要机智地为被告进行有力辩护;公诉人监督庭审。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法,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挖掘生活案例,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过分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将道德与法治课上成了说教课、说理课,一味地为学生讲述大道理,却没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这样的教学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缺乏说服力。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挖掘生活案例,将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课堂学习补充、拓展材料,从而辅助疑难知识讲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建议等,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主动构建法律知识,提升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买东西的学问》时,让学生学会识别包装信息、掌握科学的购物方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生活,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作为案例引入课堂中,并用“口头讲述+图片展示”的方式为学生导入案例:“老师在网上购买了一件衣服,收到后发现与看到的图片不符,这件事我应当怎么处理,以减少在消费中产生的损失呢?”同时,一边介绍,一边为学生呈现商品介绍、商品图片及自己收到的衣服照片等,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讨论,并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处理办法,进而导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将本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生活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升华。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本知识教学,要开展生活实践,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价值,积累有效的社会经验。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收集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参观当地的文化馆、纪念馆,让学生了解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民俗馆、民间艺术馆等,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家乡文化,感受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厚植家国情怀。为了强化学生的正确认知,教师可以组织调查采访活动,让学生接触生活中可感、可思的问题。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学生不仅能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还能形成使命担当。例如,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浪费现象小调查”的活动,让学生从粮食浪费、水资源浪费、能源浪费等生活现象中自选调查方向,收集相关资料,再进行实地考察,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资料,最后根据调查和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与总结,形成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真切地感受到浪费行为的可耻,还能反思自身的行为,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提高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元素应用策略的探讨,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元素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与法律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不仅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实践。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而生活元素的应用无疑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实践,将生活元素更加巧妙地融入教学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元素的融入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9):176-178.
[2]孙晨艳.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成才,2024,(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