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制药工程中的杂质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王文强

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

摘要:在制药工程领域,杂质分析与控制是确保药品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药物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需要深入研究杂质的来源、性质和含量变化规律,采取先进的生产工艺和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以有效降低杂质含量,确保药品质量稳定可靠,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关键词:制药工程;杂质分析;质量控制

药品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杂质作为药品中除活性成分外的其他物质,即使含量极低,也可能对药品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药物研发阶段,要深入研究杂质的来源、性质和含量变化规律;在药品生产阶段,要优化反应条件,改进分离纯化技术减少杂质的产生和残留,确保药品质量稳定可靠。对于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制药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概述

在制药工程中,杂质是指药品中除活性成分以外的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的存在可能影响药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根据其化学性质和来源,通常可分为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三大类。

有机杂质是药物中常见的杂质类型,主要来源于药物的生产过程和贮藏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原料不纯、反应不完全、中间产物或副产物未完全除去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有机杂质的引入。

无机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机物,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起始原料不纯,特别是复杂的有机物原料,可从其合成路线、中间体检测报告中获取相关杂质信息,从而引入无机杂质。在反应过程中,副产物或未反应完全的试剂,如钠盐、硫酸盐、氯化物、硫化物等,也会成为无机杂质的一部分。

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及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在原料药合成工艺中,选择适当的溶剂可提高产量或决定药物的某些性质,因此有机溶剂在药物合成反应中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工艺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将溶剂完全去除,从而导致残留溶剂的存在。

杂质在药品中虽含量相对较少,却能影响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安全。

2杂质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先进的分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药工程杂质分析,其中的色谱技术、光谱技术和质谱技术等是常用的杂质分析技术。不同性质的杂质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才能实现准确、高效的检测。

极性是杂质的重要物理性质之一。对于极性较强的杂质,如一些有机酸、有机碱和极性小分子化合物,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是常用的分析方法。对于非极性杂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NP-HPLC)或气相色谱(GC)更为适用。挥发性是杂质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对于挥发性杂质, GC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能够快速将挥发性杂质带入色谱柱进行分离,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对于挥发性较弱的杂质,HPLC则更为适用。稳定性也是选择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稳定性较差的杂质,在分析过程中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以确保杂质不发生降解或转化,然后进行检测,以实现对该杂质的准确测定。

杂质分析方法的验证是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它能够证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适合相应的检测要求,为杂质的准确测定和药品质量控制提供有力保障。在制药工程中,杂质分析方法的验证主要包括专属性、准确性、精密度、线性与范围以及定量限与检测限等多个方面。

线性与范围验证是确定分析方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被测物质的响应值与浓度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以及该线性关系适用的浓度范围。在杂质分析中,线性与范围验证对于准确测定杂质含量、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线性与范围验证可以帮助研发人员确定杂质的检测限和定量限,优化分析方法,提高分析效率。

3制药工程中的杂质控制策略

3.1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

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是制药领域的重要指导原则,强调“以终为始”,从产品的目标质量出发,通过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深入理解和科学设计,实现对产品质量的有效控制。其要素包括目标产品质量概况(QTPP)、关键质量属性(CQA)、关键物质属性(CMA)、关键工艺参数(CPP)、设计空间、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

在杂质控制中,QbD理念能够帮助从源头控制杂质的产生,提高药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工艺设计阶段,通过对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识别出可能产生的杂质,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评估。对于可能产生的基因毒性杂质,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确定其可接受的限度。在反应条件的选择上,充分考虑温度、压力、反应时间、催化剂等关键工艺参数(CPP)对杂质产生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确定最佳的反应条件,以减少杂质的生成。通过优化工艺,使某关键杂质的含量降低,保障产品纯度。在风险评估方面,采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工具,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识别出可能导致杂质产生的潜在风险因素,并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杂质产生的风险。QbD理念在杂质控制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制药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把控能力,降低杂质产生的风险。

3.2严格生产过程中的杂质控制

起始物料是药品生产的源头。制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供应商评估体系,对供应商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体系、产品质量稳定性等进行深入考察。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稳定生产能力的供应商,确保起始物料的质量可靠。加强对起始物料的检验,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明确杂质的允许限度。对每一批次的起始物料进行全检,确保其符合质量要求。对于关键杂质,应建立严格的控制限度,一旦发现杂质含量超标,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退货、换货或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处理。

工艺优化与杂质去除是制药工程中确保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只要企业应对反应条件、合成路线和分离技术进行合理调整与选择,以有效减少杂质的产生并提高杂质的去除效率。同时,还要严格设备与环境管理。企业应制定严格的设备清洁规程,明确清洁方法、清洁频次和清洁标准。采用合适的清洁剂和清洁工具,对设备的各个部件进行全面清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设备故障,保证设备的性能稳定。

环境中的空气、水和微生物是潜在的杂质来源。制药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空气净化系统,采用高效过滤器对空气进行过滤,去除尘埃粒子和微生物。定期对空气净化系统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对生产车间进行定期的清洁和消毒,减少微生物的滋生。定期对制药用水进行微生物检测和化学分析,确保水质符合要求。建立严格的微生物控制体系,对生产环境、设备、人员等进行微生物监测和控制。加强对生产车间的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微生物的滋生。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卫生培训,防止微生物污染。

3.3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是确保药品质量的关键。在原材料检验环节,制药企业应建立严格的检验标准和流程。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关键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对中间产品进行及时检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通过对中间产品的杂质含量、纯度等指标的检测,判断生产过程是否正常。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和设备,对成品进行全面、严格的检测。完善质量管理文件和记录,包括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检验方法等,确保质量监控工作有章可循,对每一批次药品的生产过程和检测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为药品质量追溯和质量改进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何菲,金建阳,陶雪芬.药物杂质分析研究进展[J].化学分析计量, 2024, 33(8):124-129.

[2]赵晨阳,刘晓梦,邢亮彬,等.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塞来昔布中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的残留量[J].生物技术进展, 2024, 14(1):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