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网络环境下对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者

闫冬来

中共遵化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北遵化 063000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网络环境下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特别是对于未成年群体,这一时期的未成年群体很早就开始接触网络,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既创造新的机会,提供更多便利,也同时遇到新的问题,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本文研究分析网络环境下对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应对对策,已然成为现阶段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难点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对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一是扩大教育途径。互联网快速发展,打破以往的时空限制,构筑崭新的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通过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运营官方社交平台等标准化方式,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全时段、跨地域准确传输。​特别是通过新媒介技术推行的红色文化短视频在正确的历史事实的前提下,融合适合未成年人认识特征的叙述方法,在确保内容严肃的同时,利用动画特效、情景再现等多种形式加强传播感染力。对于网上的爱国主义教育讲座,采取直播互动方式,邀请党史专家和时代楷模授课,通过实时弹幕提问和分组讨论等方式,吸引未成年人主动参与,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和触及深度。二是补充教育内容。与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环境可以将多种不同的材料如案例分析、叙事故事、图片数据、音频片段等有机整合,以可视化方式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转变成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加强与实际生活联系 [1]。在互联网上不断出现的各种积极正面的新闻和杰出的人物故事案例,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材料资源。其具有鲜明的现实和时代特色,更加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其次,具有不断更新特征,可以让教育内容跟上时代发展,有助于未成年人逐步树立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感染力。

(二)负面影响

一是不良信息影响。互联网高度发达,不良信息泛滥,包括暴力、色情、恐怖主义和极端意识等。未成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发育完善,很容易被不良信息干扰。在价值观方面,不良信息会导致未成年人在善恶、美丑、是非等方面的认知产生偏差,价值观发生错位。在认知行为方面,不良信息干扰未成年人判断,产生错误认知,进而出现模仿暴力情景、接受极端思想等不正当行为,这对他们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危害。二是过度沉迷网络。网络环境下,以即时反馈机制和沉浸式互动设计为特征的游戏和短视频等娱乐内容对未成年人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容易导致其过度沉迷。这种过度沉迷的结果,就是未成年人有效时间被严重挤压,本来应该用于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被分割开来,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身体素质,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其次,过分沉迷网络世界,未成年人对真实人际交往的关心和维持越来越淡薄,和家人沟通交流中缺乏情感共振,社交沟通能力逐渐衰退,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实践积极性减弱,进而影响其价值观养成。更为严重的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对理想信念、道德规范指导出现心理抗拒,更不利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应对网络环境下对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的对策

(一)强化网络素养教育

强化网络素养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保护。设置常态化的网络素养教育课程,融入网络认知和信息识别等方面内容,促使未成年人对网络传播规律、数据算法逻辑等基础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了解;组织主题演讲,邀请网络安全专家和心理学者等专家,通过实际案例对网络诈骗、隐私泄露等危险进行分析,增强他们对自我保护的合理认识;通过短视频、漫画等未成年人喜爱的形式,普及信息真伪甄别方法,例如核实信息来源权威性、比对多方报道等,将科学的评判手段渗透进未成年人日常认识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指导。一方面,利用时间管理工具和家庭网络公约等手段,协助他们对上网时间进行科学安排,防止过度使用造成注意力分散和身心健康损害[2]。同时通过网络公益活动、在线学习社群等活动,发展未成年人运用网络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技能,使网络变成促进自身发展的工具。只有把认识提高和行为准则有机地融合,未成年人才能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继续保持探索积极性,形成足够的抵抗风险能力。

(二)强化网络监管

加强对网络环境监管,通过系统的法律法规健全网络信息传播制度。针对网络色情、暴力内容传播、虚假信息传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确定违法行为判定准则和惩罚程度,为网络环境净化提供刚性体制保证。其次,构建多个部门的协同执法体系,利用科技监控和手工核实手段,对违法信息来源进行准确定位,对违法账号和违规平台进行迅速处理。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促进网络安全监督手段更新,提高对网络有害信息的甄别速率,保证违规内容能够被及时删除。此外,构建事前审批、事中监管、事后可查的全程信息控制体系。配备专门的审查小组,对用户产生的内容进行等级审查,针对高风险信息建立严格的审查程序;设立投诉举报渠道,保障及时处理社会公共反馈。最后,发挥属地监管主体作用,构建网络环境动态监管台账,对校园周边和青少年聚集平台进行经常性检查。与教育部、妇联等部门共同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构建立体保护体系。

结语

总之,现阶段网络环境更为复杂化和多样化,对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多种影响,面对复杂变化的现实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认知和行为活动产生的各种影响,要始终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批判性看待这一问题,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技术优越性,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更多便利支持。同步保持警惕、谨慎的教育态度,加强对未成年人正确引导和理性修正,促使其建立起正确的对待网络环境的态度,自觉辨识和规避不良信息干扰,利用网络技术优势服务于自身生活和学习,促使自身不断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 卢洁雯 , 谢念湘 . 数字文娱时代未成年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审思[J]. 基础教育参考 ,2025(3):42-52.

[2] 李小平 . 网络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四要素”新发展样态及其协同发展研究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5,16(1):138-142.

作者简介:闫冬来,1982 年1 月生,男,汉族,籍贯,本科学历,助理政工师,研究方向:互联网 + 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