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加快培育中心镇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古学玲  龚姣

5101291994070523

1 引言

2017 年 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2],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强调了“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4]。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2 多角度解析“中心镇”与“城乡融合”发展内在联系

中心镇作为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节点[5],既与县城有机衔接、互补协调,分担县城功能,又能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和广大农村 [6],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枢纽(联城带村)、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重要平台和就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中心镇培育建设,可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城乡融合发展又可反向推动中心镇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节点。

3 多层面明晰课题研究对象——“中心镇”

本次研究综合考虑四川省政府批准后命名的“省级百强中心镇”(赵化镇、成佳镇、牛佛镇)、自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镇体系中确定的“中心镇”及《自贡市县域内片区划分方案》中明确的“片区中心镇”,明确本次课题研究“中心镇”对象为17 个乡镇。

4 多维度分析中心镇发展面临问题

人口吸纳潜力不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明显;场镇发展形成一定规模,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农旅融合发展不足;设施承载力支撑不足,城乡仍存较大差距;镇村风貌有待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仍需加强;“人地钱”要素瓶颈制约,政策支持不足。

5 多路径探索培育中心镇行动方案

5.1 分级分类梯次培育,有序引导中心镇发展

推动片区内优质资源优先向中心镇倾斜,打造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积极培育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打造省级百强中心镇,推进乡镇场镇建设管理补短计划。结合各中心镇现状发展资源优势,将 17 个中心镇分别划分为产城融合型、综合服务型、旅游服务型、工贸服务型和农贸服务型,分类指引各中心镇壮大发展。

5.2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引导农业规模发展,推动一产提质增效。优先争取中心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以多种流转形式推动规模化种植,完善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培育体系,优化种植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二产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农副产品加工功能布局,聚焦主攻产业引龙头育链主,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雁阵,强化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联动衔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提升乡村发展活力。差异化打造农旅产品,实施中心镇文化记忆工程,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育乡土工匠。

5.3 强化设施安全韧性,缩小城乡服务差距

完善中心镇交通服务能力。推动中心镇与周边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连接工程建设,对各中心镇至周边辐射乡镇道路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实施提升改造。加快实施产业道路、村组道路等建设项目,中心镇绕场镇道路建设。

强化市政工程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以区县为单位整合供水资源,推进城乡水厂联网运行。有序推进中心镇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和改造修复,逐步开展各中心镇雨污分流改造和农村污水集中处理。推动加快实施自贡多等级变电站新建工程,完善片区电力输配保障网络。加快改造提升各中心镇老旧燃气管道,推动片区燃气管网设施建设。加快建强补齐区域性中心乡镇(街道)消防救援站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合理利用各类开敞空间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

提升公共服务设施能力。对龙潭中学等现状中小学进行提升改造,新建郝家坝九年制学校等,做好教师编制的统筹配置与跨区域调整工作,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助力中心镇建设成为县域医疗卫生(中医医疗)副中心,各村依据实际需求设立村卫生室,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完善中心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和托育服务机构配置,构建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可采取独立新建或与党政机关等设施复合建设。

5.4 积极推动场镇更新,建设和美共富乡村

优先实施场镇更新行动。优先推进中心镇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试点,有序推动场镇危旧房精准摸排行动,持续推动公厕改造、农贸市场提升、杆管线整治、路面修补、场镇环境卫生大扫除等行动。扎实推进和美共富乡村建设。加强以规划为引领,推动有条件的乡村编制村级片区规划,加快四区两县编制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引导村庄建设发展。

6 全方位保障研究成果转化落地

系统梳理各路径重点项目,形成“6 大项 +22 中项+148 小项”重点项目库,同时以“四个优先”强化中心镇建设培育实施保障,明确近期行动计划,多举措保障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

6.1 土地指标优先考虑

通过积极争取省级专项指标、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机制、全域土地整理等措施,保障中心镇每年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同时根据基础设施、农旅、文旅等“点状供地”项目需求,额外新增一定量的建设用地指标。

6.2 专项资金优先支持

向上积极争取省级城乡发展专项资金和城镇危旧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等专项资金。同时加大本级财政投入,设立中心镇专项规划建设资金,确保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有力支撑中心镇建设。

6.3 建设项目优先布局

围绕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推动各中心镇结合发展实际,建立“十五五”储备项目库,优先布局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明确项目建设时序和责任主体,并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实质保障项目的落地实施。

6.4 示范创建优先安排

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中心镇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在政策支持、资金投入、项目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倾斜,以打造省级层面的“百强中心镇”为目标,通过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城镇功能、优化人居环境、增强辐射能力等,使中心镇达到省级标杆水平,成为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

参考文献:

[1] 侯守杰 .“十四五”时期我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绿色框架、意蕴及推进方案 [J]. 改革 ,2021(01):91-97.

[2] 中国共产党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 北京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

[3] 中国共产党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R).北京: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2.

[4] 中国共产党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R). 中国政府网 ,2024-07-18/2025-07-10.

[5] 赵雯 . 城乡融合背景下中心镇的演进动力机制——基于要素 - 结构 -绩效的研究范式 [J]. 乡村科技 ,2021, 32 (36): 31-33.

[6] 梁现瑞 . 改革直播间 ③ 透露了这些改革红利!与你有关 [EB/OL].(2020-09-27)[2025-07-17].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009/5791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