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

作者

田甜

安徽省蚌埠第九中学 安徽省蚌埠市 233000

引言:

当前课程改革日益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初中语文教学正面临由知识传授向能力与素养并重的转变。大单元教学理念为语文课程提供了整体化的结构,将教材中的单篇课文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主题鲜明、层次清晰的学习板块。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既是落实核心素养理念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保障。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目标设定中兼顾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在实施中构建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成为语文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核心素养导向的视角,探讨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旨在为一线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参考路径。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成了教育研究和课堂实践的重点。但实际教学中,其设定存在碎片化问题:知识与能力目标割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流于表面。部分教师制定目标时,多依据教材章节顺序和考试要求,忽视单元内主题关联与能力递进,让学生难形成系统知识框架。这导致教学缺乏整体性,限制学生理解、分析、表达能力提升,也无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且目标描述泛化模糊,削弱了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使教学评价难精准反映学生核心素养达成度。比如 “亲情” 主题单元,部分教师将目标拆分为 “掌握《背影》细节描写手法”“背诵《乡愁》重点段落”“完成亲情记叙文写作”,未整合为“通过跨文本研读理解亲情多元表达,用个性化语言传递情感” 的核心素养目标,致使学生虽掌握零散知识,却难形成对 “亲情” 主题的深层认知与表达迁移能力。

在实际课堂中,教师落实大单元理念面临困境。一是课程时间与传统课时安排固定,限制了目标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二是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理解片面,仅注重语言知识积累和读写技能训练,忽视文化理解、思维品质与审美鉴赏等综合能力培养,导致大单元教学表面有主题统摄与任务驱动,实际缺乏跨文本整合和真实语境应用深度,削弱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自主探究能力。此外,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不少学校以结果性测评为主,忽视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表现、合作能力及创新思维等,致使教师更关注应试技能,学生学习动机和自主性受限。因缺乏与目标设计衔接的评价机制,即便设计融入核心素养理念,也难在实践中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加剧目标与落实的落差。

二、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

针对当前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优化策略应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确保目标的全面性、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在目标构建过程中,应注重从单元主题出发,提炼出涵盖语言能力、文化理解、思维品质与审美情趣的综合性目标,并通过明确化的行为动词加以细化,使目标既具有指导性,又便于在课堂中转化为具体任务。目标设计还应考虑学情差异,采用分层设定的方式,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同一单元内都能实现有效提升,兼顾基础性与发展性要求。

在实施路径上,应通过主题统领与情境创设,构建真实的语文学习环境。在文学类文本单元中,可以围绕“人物形象塑造”这一核心议题,整合不同体裁和风格的作品,引导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化理解;在应用类文本单元中,可以借助情境任务推动学生在真实交流场景中完成写作或口语表达。教学中要强化跨文本链接与多模态资源的运用,通过图像、视频、历史背景资料等多元信息,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与表达,促进综合素养的生成。应在课堂中合理安排探究性、小组合作与个性化展示环节,使目标落实与学习方式改革相辅相成。

以“科学探索”主题单元为例,分层目标设计为:基础层梳理《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中科学事件时间线,分析人物探索时的情感变化;发展层对比两文叙事视角差异,探究科学探索中“成功”与“意义”的多元内涵;创新层结合当代科技新闻,撰写体现科学精神理解的 “给探索者的致敬信”。实施时创设“科学探索成果展策划”情境,学生分组整理文本探索细节、制作人物档案卡、撰写展览解说词,在合作中完成从文本解读到现实表达的迁移。评价机制需优化,建立过程性与结果性结合的多元体系,纳入课堂参与度、任务质量等指标,注重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阶段性反馈助学生明确发展状况,形成学习闭环,既检验目标达成度,又反推教学优化,形成核心素养导向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目标落实效果与实践反思

从教学实践来看,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目标在部分学校已展现出显著成效。学生在连续性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在知识掌握、文本解读、表达创造等方面形成更高层次的能力,尤其在批判性思维、文化视野与审美鉴赏力上呈现出积极变化。通过跨文本整合与情境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单元综合性学习任务时,不仅能够准确理解文本主旨,还能结合社会现实提出有见地的观点。这种能力的提升,直接反映了目标设计与实施路径在促进核心素养达成上的有效性,也为语文课堂由知识传授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型提供了有力证据。

然而,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需要反思的问题。一方面,部分教师在落实目标过程中仍存在执行偏差,表现在过度依赖教材原有顺序与习题模式,缺乏对单元主题的深度挖掘与资源再整合。这种做法会削弱大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与探究性,使目标的落实停留在表层。另一方面,教学时间安排与课程进度的压力,可能导致教师在实施中缩减探究活动与合作学习环节,使得部分目标难以在真实情境中得到充分落实。这些问题提醒教育实践者,目标的有效达成不仅依赖设计的科学性,更依赖实施的灵活性与持续性支持。

在反思中,教师应更加重视教学目标与评价、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之间的系统联动。只有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个要素形成有机整体时,大单元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促进核心素养的功能。应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机制,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历史、艺术、社会等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认知背景中运用语文能力。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通过教学研究共同体、校本研修等形式,不断总结与改进目标落实的有效策略,使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实现更深层次的普及与优化。

结语

本文围绕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进行了系统探讨,从现状与问题、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到落实效果与实践反思,力求呈现出较为全面的研究视角。科学、精准且具有可评价性的目标设计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而主题统领、情境创设与多元评价是确保目标落地的关键保障。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强化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的系统整合,推动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整合能力与教学创新意识,使初中语文课堂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实现持续优化与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 , 林志锋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3,22(5):45-49.

[2] 赵敏娟 , 周恒伟 . 基于主题统领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析 [J]. 语文建设 ,2024,(12):78-82.

[3] 郑文博 , 孙晓彤 .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2,18(9):53-57.

姓名: 田甜(1984-6)女 汉 安徽省灵璧县人 本科 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