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索
苏晓瞳
山东女子学院
一、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五育并举”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导向,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日益凸显 [1]。但现阶段,高校劳动教育依然面临着诸多局限,比如形式固化、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板块分离等,劳动教育没有能够将劳动教育充分激发其在育人方面的人格培育、心理养成等深层效用发挥出来 [2]。
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依然明显,这就对原有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出挑战,因此如何实现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隔阂,寻找两者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提出以心理咨询室环境营造为实践载体,将劳动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场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环境改造的劳动过程,实现“劳动实践”与“心理调适”的双向赋能,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融合教育模式。
二、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一)顺应“五育融合”的时代要求
“五育并举”并非各育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协同育人的有机整体[3]。劳动教育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情感培育与心理调适。通过心理咨询室环境营造这一载体,劳动教育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提升育人深度,心理健康教育可依托劳动实践的体验性增强育人实效,形成“以劳健体、以劳育心、以心促劳”的闭环,推动五育体系向更协同、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二)破解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劳动教育面临“形式化”“边缘化”困境,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核心在于劳动内容与学生成长需求脱节 [4] ]。将劳动教育与心理咨询室环境营造结合,让学生在改造心理场域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可有效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传统模式难以解决“知行脱节”问题,而劳动实践为学生提供了心理理论应用的真实场景,这种“做中学”的模式能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深度内化。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大学生人格发展正处于关键时刻,劳动要教会大学生责任感、创造力、想象力,更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室环境建设教育学生成长中可能遇到的性格缺陷、心理障碍得到改变。学生通过对基础劳动的锻炼,学会细心与细致,通过对技术劳动的打磨,学会解决复杂问题。同时经过劳动后所产生的环境,也能成为日后心理成长的养分,直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需求,实现“能力提升”与“心理成长”的双重目标。
三、设计框架
构建“目标 - 内容 - 保障”三位一体的实践框架,以心理咨询室环境营造为载体,实现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
(一)核心目标
1. 劳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基础劳动技能(如清洁、设备维护)、创意实践能力(如装饰设计、绿植配置)、团队协作素养;
2. 心理健康目标:提升情绪调节能力(通过宣泄区设计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劳动成果认可)、改善人际互动(通过小组合作);
3. 融合目标:建立“劳动创造美好环境- 美好环境滋养心灵 - 健康心灵驱动劳动”的良性循环。
(二)实践内容
1. 认知准备阶段(2 周)
通过“理论 + 案例”模式开展前置学习:邀请环境心理学教师讲解三维度理论与色彩心理学,组织学生参观优秀心理咨询室,分析其环境设计与心理功能的关联,解读“擦拭桌面与专注力培养”“布置绿植与耐心培育”等具体联系。
2. 环境改造阶段(6 周)
(1)劳动诊断(1 周):测评现有咨询室环境,结合焦点访谈(与咨询师、来访学生)形成《环境问题清单》,培养问题意识.
(2). 劳动设计(2 周):基于诊断结果,分组完成方案设计 , 可包括功能分区(咨询区需隔音、等候区需开放)、色彩搭配(参考三维度理论)、装饰方案(融入学生原创作品),锻炼创新思维;
(3). 劳动实施(3 周):按方案开展实践 , 可包括基础劳动(深度清洁、设备检修)、创意劳动(墙面彩绘、绿植造景)、技术劳动(参与心理团辅准备及实施过程),全程记录劳动日志。
3. 反思提升阶段(2 周)
组织“三维反思”活动。个人层面,撰写《劳动心理日记》,记录“最有成就感的瞬间”与“情绪变化”。小组层面,开展“劳动故事会”,分享合作中的冲突解决与心理成长。集体层面,举办“环境成果展”,邀请咨询师点评改造后的心理效应。
(三)保障机制
1. 双导师指导:劳动教育教师负责技能培训(如工具使用),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引导(如解读劳动中的情绪反应),每周召开协同备课会。
2. 安全规范:制定《劳动实践手册》,明确护要求,配备急救包与监护人员。
3. 资源整合:协调后勤部门提供材料支持,心理中心开放场地与设备,设计专业教师提供技术指导。
4. 评估反馈:采用“过程性评估 + 结果性评估”相融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估关注劳动参与度与日记质量,结果性评估可通过问卷检测心理变化,确保融合效果。
四、结语
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新时代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方向,而心理咨询室环境营造为这一融合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实践载体。本研究构建“目标 -内容 - 保障”三位一体的实践框架,将劳动教育的“实践性”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性”深度结合,既解决了劳动教育形式化问题,又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行脱节的瓶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 将该模式延伸至宿舍 、 教室等校园空间,并细化不同劳动类型 ( 如体力劳动 、 创意劳动 ) 对心理调适的差异化影响 , 相信这种融合模式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师晓青 , 薛鹏 . 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阅读疗愈服务实践路径探索——以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图书馆为例 [J]. 榆林学院学报 ,2025,35(03):119-123.
[2] 熊丽 , 吴吉惠 .“五育”并举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索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39(08):117-123.
[3] 张俊英 . 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耦合机理与实现路径 [J].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4,22(02):97-100.
[4] 白雪莹 . 种植类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课堂的实践探索——以广东某校“绿耕心田成长课堂”为例 [J]. 心理月刊 ,2024,19(24):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