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黎爱娥
邵阳县塘渡口镇第五完全小学 湖南邵阳 422100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这里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这里有开怀的笑、号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感课堂氛围
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过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语文属于人文学科,除了给人以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培养之外,还具有对人的思想教育、感情熏陶等方面的作用。每一位初中生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情感必然成为师生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世间没有真正不需要友爱和感情的学生,饱含真情的语文教师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要上好语文课,就必须使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学习作品前,教师就要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导学生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以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后,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写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后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1919 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后的感受又如何呢?让我们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使学生带着情感体会到了“我”回故乡后的喜乐悲愁。
二、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去引领学生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对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为教学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用教师的自身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成语“爱屋及乌”便生动而典型地概括了这一独特的情感现象。我们相信,教师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由此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全身心的培养自己对学生的情感基础,使情感成为教和学的联系纽带,在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情感。
三、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这样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这样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最后一次讲演》则要以低沉的喉音平静地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 —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
要使学生在读得真、悟得深,语文教师必须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学生。
四、结束语
列宁之言“没有人的感情,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教学对语文教育的重要作用。语文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关于它的教与学绝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到初中生丰富细腻的情感变化,选择恰当的方法使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增值。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利用周围资源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情感教育,以此来提高的他们的思想水平,完善他们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