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

作者

李梅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一小学

一、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剖析

核心素养框架将口语交际能力界定为”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的综合素养”,涵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思维逻辑的清晰度、文化礼仪的适切性等要素。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这一能力的培养仍面临多重困境。

(一)课程重视度与实际地位失衡

据教育部 2023 年基础教育课程监测数据显示,小学语文课程中口语交际专项课时平均占比仅为 6.3%,远低于阅读(38.7%)和写作(21.5%)。部分学校虽将口语交际纳入课程表,但常被临时调换为其他”主科”教学;82% 的教师承认”优先保证识字、阅读等可量化考核内容的教学时间”。这种定位偏差源于传统评价体系对口语能力的忽视——期末测试中口语交际仅占 10% 左右的分值,且多以书面形式间接考查,导致教学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困境。

(二)教学方法与核心素养要求脱节

当前主流教学模式仍停留在”示范 - 模仿”的单向传递阶段:教师先讲解交际技巧(如礼貌用语、倾听姿势),再让学生按固定脚本演练。这种模式存在双重局限:一方面,脚本化对话缺乏真实交际中的不确定性(如对方答非所问时的应对),难以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过度强调形式规范(如必须使用”请””谢谢”),忽视了语言表达的个性化与思维深度。某省级教研机构调研发现,76% 的口语交际课堂中,学生的表达内容被限定在教师预设的范围内,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表达的机会严重不足。

(三)实践场景与生活需求脱节

口语交际能力的本质是”在真实社会互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有教学多局限于课堂内部。学生的实践机会呈现”三多三少”特征:虚拟场景练习多,真实生活应用少;单人表述(如看图说话)多,多方互动少;校园主题(如”我的老师”)多,社会议题少。这种封闭性导致学生出现”课堂会说,生活不会用”的能力迁移障碍——能流利背诵购物对话模板,却在实际超市购物时不知如何询问商品信息;能完整讲述童话故事,却在小组合作中无法清晰表达不同意见。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一)构建真实情境链,实现语言能力与生活需求的对接

情境是口语交际的”土壤”,核心素养导向的情境设计需遵循”真实性、层次性、问题性”三大原则,形成从模拟到真实、从简单到复杂的情境链。

针对低年级学生,创设重复性高的生活场景,如”课间问路””食堂打饭””作业本借阅”等,重点培养礼貌用语与倾听习惯。以”借文具”情境为例,教师可设置三层任务:首先观察教师与学生的示范对话(包含”请问””可以吗””谢谢”等要素);然后分组演练时加入变量(如对方没有所需文具时的应对);最后在真实课间进行实践,并记录成功案例。这种设计既巩固了基础礼仪,又初步渗透了应变意识。中年级可设计包含多重信息的复杂情境,如”班级图书角管理会议”——学生需分别扮演管理员、借阅者、班主任等角色,讨论”借阅规则修订””破损图书处理”等实际问题。在交流中,不仅要清晰表达观点(如”我建议每周三下午集中借阅,因为那天作业少”),还要理解不同立场(管理员关注秩序,借阅者关注便利),并运用”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我认为...”等句式进行建设性沟通。此类情境将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社会理解相结合,体现了核心素养的综合性。高年级可拓展至校园外场景,如”社区垃圾分类宣传”项目:学生分组调查社区垃圾处理现状,设计宣传方案,然后向居委会工作人员汇报计划,再向居民讲解分类方法。整个过程涉及多重交际任务——与社区工作人员的正式沟通(需使用书面化表达)、对老年人的通俗讲解(需转化为方言或生活化语言)、小组内部的分工讨论(需高效协调不同意见)。这种真实任务驱动的交际实践,使学生真切体会到”语言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二)设计阶梯式活动体系,促进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

活动设计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分层,形成”感知 - 模仿 - 创造”的能力进阶路径,在语言实践中培育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听 -看 - 析”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口语交际的规律。例如赏析《爸爸去哪儿》等综艺中的对话片段,分析”村长如何用幽默语言化解小朋友的矛盾”;观看《新闻联播》片段,对比”记者采访时的提问方式”与”日常聊天的差异”。还可组织”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活动,让学生收集家人的方言表达,讨论”哪些场合适合说方言,哪些场合必须用普通话”,在语言差异中理解交际的语境适应性。针对不同交际类型设计专项训练:说明类(如”介绍我的小发明”)要求条理清晰,使用”首先 ... 然后 ... 最后 ...”等连接词;劝说类(如”说服同学节约用电”)要求理由充分,运用”如果... 就会...”等假设句式;安慰类(如”同学考试失利时”)要求情感真挚,避免”没关系”等空洞表达,尝试”我上次也遇到过 ... 后来我是这样做的 ...”。以辩论活动为例,低年级可进行”玩具应该买贵的还是便宜的”等简单辩论,只需明确立场;高年级则围绕”小学生要不要参加课外辅导班”展开,要求使用数据、案例等论据支持观点,培养”有理有据表达”的思维习惯。设计无固定答案的交际任务,鼓励学生创造性表达。

(三)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实现能力发展与素养培育的全程追踪

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应超越”好不好””对不对”的判断,构建”过程 + 结果””定量 + 定性”的多元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激励功能。

从”语言表达””思维品质””文化礼仪”三个维度设计具体标准:语言表达关注”准确性(用词恰当)、连贯性(逻辑清晰)、生动性(有感染力)”;思维品质关注”独特性(有新颖观点)、深刻性(能深入分析)、灵活性(能调整表达策略)”;文化礼仪关注”情境适应性(用语得体)、互动尊重(耐心倾听)、文化意识(如使用礼貌用语)”。每个维度设置”基础- 发展- 优秀”三级水平,如”倾听”的基础级是”不打断他人”,发展级是”能复述主要内容”,优秀级是”能提出补充性问题”。形成”教师- 学生- 家长- 社会”的评价共同体:教师侧重课堂表现的专业性点评,如”你在辩论中用’我们班 42 人有 38 人参加辅导班’的数据支持观点,很有说服力”;学生互评采用”优点 + 建议”模式,如”我觉得你介绍恐龙时很生动,如果能说说恐龙灭绝的原因就更好了”;家长记录家庭生活中的交际案例,如”孩子主动向邻居解释快递错送的情况,表达清晰”;社区人员对学生实践活动(如宣传垃圾分类)给予反馈,体现能力的社会认可度。

总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本质是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会表达、善思考、懂尊重”的完整的人。这要求教师打破”语言技能训练”的狭隘认知,将教学融入真实生活语境,使口语交际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真实情境的深度体验、阶梯活动的能力建构、动态评价的成长激励,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更能培育其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素养。未来教学还需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口语教学的融合、跨学科口语任务的设计(如结合科学课的实验汇报),让口语交际教学在更广阔的教育生态中绽放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