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运用成语进行片段写作的技巧指导
应勇毅
浙江省仙居县实验中学 浙江省台州市 317300
引言
成语是汉语表达的精华,恰当运用能显著增强景物描写的生动性与感染力。初中生在尝试运用成语描写景物时,常出现选择不当、生硬堆砌或与语境不符等问题。这些情况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提供清晰、实用的方法,指导学生克服这些困难,使成语真正服务于景物特征的刻画和意境的营造,从而提升片段写作的质量。
一、成语在景物描写中的价值与常见问题
成语能让景物描写更生动传神,但要用得恰到好处。其中,“层峦叠嶂”四个字就能让读者想象出连绵起伏的山势,“波光粼粼”则让人立刻想到阳光下闪烁的水面。不过初中生写景时,常常因为成语使用不当而影响表达效果。
有些学生误以为成语越多越好,于是把鸟语花香、绿草如茵、姹紫嫣红一股脑儿塞进文章里,结果景物描写变得杂乱无章,失去重点。还有人不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比如用“暮色苍茫”描写温馨的乡村傍晚,但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苍凉意味,与整体氛围不符。更常见的问题是,学生把成语当作现成的标签,写“山峰巍峨”就不再具体描述山的形态,导致描写缺乏细节和动态感,显得呆板生硬。想要用好成语,关键是要理解它的准确含义,并和具体场景自然结合,而不是简单堆砌或生搬硬套。
二、指导初中生运用成语描写景物的实用策略
(一)紧扣特征,精准选词
引导学生写好景物片段,关键在于教会他们如何根据眼前景物的独特之处,选择最贴切的成语。目前学生常因观察不细导致选词空泛。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观察景物的具体形态、色彩变化、动态过程以及给人的整体感受。例如面对山间晨雾,需引导学生辨析“薄雾轻笼”与“云雾弥漫”的差异:前者突出轻柔朦胧之美,适合表现若隐若现的薄雾;后者强调浓重遮蔽之感,适用于厚重云层。描写夏日暴雨时,“倾盆大雨”形象表现雨势猛烈如盆倾倒,“瓢泼大雨”则生动刻画雨点大而密集如泼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好描写不在于成语数量,而在于精准度。与其堆砌三五个似是而非的成语,不如聚焦景物最核心的特征,精选一两个最匹配的成语深入刻画,这就是“一景一核心成语”的实践价值。
(二)融入句子,自然表达
学生掌握精准选词后,更大的挑战在于如何让成语自然融入句子整体。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误将成语当作独立装饰品生硬嵌入,导致语言割裂。解决之道是明确成语必须服务于句意表达,成为句子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教师可通过对比示范让学生领悟差异。例如学生初稿常出现堆砌现象:“公园里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美不胜收。”这类句子只见成语不见实景。教师可示范修改:“清晨的公园,绿草如茵,颗颗露珠在草叶上晶莹滚动,几只不知名的小鸟隐在枝叶间婉转啼鸣,处处透着清新的生机。”修改后,“绿草如茵”成为具体场景中的视觉焦点,“婉转啼鸣”则与鸟儿的动作位置结合,前后辅以“露珠滚动”、“枝叶隐现”等细节支撑,使成语自然生长于语境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选定成语前后,补充独特的细节观察,用具体描写为成语提供依托,消除生硬感。
(三)关注动态,化静为动
初中生写景时,往往只注意到景物的静态外观,比如山是高的、水是绿的,却忽略了它们时刻都在变化的特点。一阵风吹过,树叶如何摇摆?阳光移动时,湖面波纹怎样闪烁?这些动态才是景物鲜活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运用成语时,必须着重培养他们捕捉动态的能力。有些成语本身就带有鲜明的动感,非常适合用来描绘变化。例如,“落英缤纷”能生动表现花瓣从枝头纷纷飘落的景象,“炊烟袅袅”准确传递出炊烟轻柔上升、随风舒展的姿态,“溪水潺潺”则让人仿佛听到水流轻快流淌的声响。这类成语运用得当,画面自然就有了流动感。
更多时候,学生会用到描述静态特征的成语,如“峰峦雄伟”、“亭台轩榭”。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不要满足于贴标签,而要围绕这个核心成语,补充观察到的动态细节。比如学生描写“山峰巍然屹立”,这本身没错,但画面静止不动。教师可以提问启发:山上有无飘动的云?山间的树是否在风中摇曳?山脚是否有溪流或行人?学生经过观察可能会补充:“山峰巍然屹立,几缕洁白的云絮正缓缓从山腰飘过,时而聚拢,时而散开。”这样一来,“巍然屹立”的山峰因为有了“云絮飘过”、“聚拢散开”这些动态细节的衬托,不仅形象更具体,整个场景也立刻生动起来。
(四)分层训练,循序渐进
掌握上述策略需要系统性训练,宜采用阶梯式推进。第一步是模仿起步。教师提供优秀范例,如“金黄的落叶铺满小径,秋风拂过,落叶翩然起舞”,引导学生重点体会“落叶翩然”如何与“起舞”动作自然结合,并仿写类似句式,在安全支架中初步体会成语的语境融入。第二步是情境应用。教师展示典型场景图片或播放短视频片段,如“春日湖面垂柳”,要求学生紧扣画面特征,限用 1-2 个精准成语进行描写。这个阶段强调在具体情境中自主选词与组句。第三步是自主创作。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校园秋景或社区花园,引导其先细致观察记录景物特征与动态细节,再自主挑选最匹配的成语融入片段写作。从仿写到情境应用再到独立观察创作,三步训练由扶到放,逐步提升学生在真实写作中调用成语的准确性与灵活性。实践证明,这种分层递进的训练方式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结语
在初中景物片段写作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运用成语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成语的确切含义,教会他们根据观察到的景物特征精准选择成语,并将成语自然、恰当地融入具体的句子表达中,尤其注重描绘景物的动态变化。通过“紧扣特征选词”、“融入句子表达”、“关注动态变化”以及“分层训练”等具体策略的实践,能够显著减少学生滥用、错用成语的现象,提升其景物描写的生动性、准确性和语言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岳美芳 . 初中生作文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文学鉴赏与指导策略 [J]. 初中生写作 ,2025(5):25-27.
[2] 陈 欢 欢 . 初 中 语 文 景 物 描 写 教 学 策 略 探 究 [J]. 小 作 家 选刊 ,2025(7):10-13.
[3] 李爱琴 .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描写景物的策略 [J]. 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4(26):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