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突破与路径创新
彭蓉
武夷学院附属小学 福建武夷山 354300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要“把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具有具象化、情感化特点,班主任通过日常管理、课堂互动等环节渗透德育,更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部分班主任将德育简化为纪律约束或口号说教,难以适应新时代儿童的成长需求。因此,探索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指出,小学儿童处于“习俗水平”前期,需通过情境体验形成道德判断。国内研究多聚焦于德育方法创新,如王海燕(2022)提出“生活化德育”模式,强调德育与学生生活的结合;李军(2023)则指出家校协同的缺失是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现有研究虽涉及方法探讨,但对班主任实践困境的系统性分析不足,需结合具体案例深化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德育理论与实践成果;结合案例分析法,选取 3 所小学的 5 位班主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课堂观察等方式收集一手资料,归纳德育工作的有效路径与优化策略。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理论支撑与现实困境
(一)核心理论支撑
1. 生活德育理论: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强调德育应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班主任需从班级管理、校园活动等具体场景出发,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道德规范。
2. 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指出学生的智能发展具有差异性,德育需关注个体特点。例如,对语言智能突出的学生可通过故事分享传递道德理念,对运动智能突出的学生可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规则意识。
(二)现存实践困境
1. 教育方式固化:70% 的受访班主任表示,德育仍以“班会说教”为主,学生参与度低。某班主任在“诚信”主题班会中仅播放教育视频,未设计互动环节,课后调查显示仅23% 的学生能复述核心观点。
2. 个体关注不足:班级规模扩大导致班主任难以兼顾不同学生需求。某班级中,内向学生因缺乏表达机会,其道德困惑得不到及时疏导;而调皮学生常被批评,易产生抵触心理。
3. 家校协同断层: 60% 的家长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对班主任提出的家庭实践建议配合度低。例如,某班主任布置“帮父母做家务”的德育任务,仅35% 的家长反馈完成情况。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生活化渗透:构建场景化德育体系
1. 学科融合:挖掘课堂德育点
班主任需结合学科特点,将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环节。在语文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中,某班主任设计“班级小雷锋”评选活动,让学生记录身边同学的助人行为;数学课“统计与概率”单元学习时,组织“班级图书借阅统计”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借阅情况,培养诚信品质。
2. 日常管理:让班级事务成为德育载体
推行“班级岗位责任制”,设置“绿植管理员”“课间安全员”等岗位,学生自主申报并定期轮换。某班主任发现,负责“课间安全员”的学生,因需提醒同学不追逐打闹,自身纪律意识明显提升;“绿植管理员”在照料花草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耐心、负责的品质。
3. 情境创设:在问题解决中培养道德判断力
针对学生间的矛盾冲突,班主任可创设“道德讨论角”。例如,两名学生因争抢篮球发生争执时,班主任不直接评判对错,而是组织全班讨论“如何公平使用公共物品”,引导学生提出“轮流使用”“分组合作”等解决方案。
(二)个性化引导:实施分层德育策略
1. 建立“德育成长档案”,精准识别需求
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家庭环境、性格特点、行为表现、典型事件记录。某班主任通过分析档案发现,单亲家庭学生更渴望关注,便通过“一对一谈心”定期倾听其想法;留守儿童因缺乏陪伴,容易出现纪律问题,班主任则安排其担任“班级通讯员”,通过与家长视频沟通传递近况,既满足其情感需求,又培养责任感。
2. 设计差异化活动,兼顾个体特点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设计专属德育方案。对内向型学生开展“悄悄话信箱”活动,允许学生以书面形式提出困惑,班主任在回信中引导其学会沟通;组织“小组故事汇”,让内向学生在 3-4 人小团体中讲述道德故事。对活泼好动型学生赋予“纪律监督”职责,如让爱打闹的学生负责课间秩序维护;设计“运动德育”活动,在拔河比赛中强调“团队协作比输赢更重要”。
(三)协同化育人:搭建家校社联动平台
1. 创新家校沟通模式
构建“线上 + 线下”沟通体系:线上通过班级微信群推送“每日德育小故事”,附家庭互动建议;线下每学期举办 2 次“德育共育会”,邀请家长分享“家庭德育小妙招”,如一位家长介绍“餐桌礼仪培养法”——通过“长辈先动筷”“不浪费粮食”等日常规矩,培养孩子的尊重与节约意识。
2. 开展“家校实践周”活动
每月设定一个主题(如“感恩月”“环保月”),班主任设计家庭可操作的实践任务。“感恩月”期间,布置“三个一”任务:给父母捶一次背、说一句感谢的话、记录一件父母为自己做的事;“环保月”则要求学生与家长共同制作“垃圾分类手册”,并在社区开展宣传。
3. 链接社会资源
与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联合社区养老院开展“温暖陪伴”活动,学生为老人读报、表演节目后,班主任引导其分享感受;邀请消防员进校园,通过“紧急疏散演练”,让学生理解“规则背后是保护”。
四、提升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的优化策略
(一)强化班主任专业素养
学校需定期开展德育专题培训,内容涵盖儿童心理学、沟通技巧等;班主任应主动学习《正面管教》等书籍,提升教育智慧。某班主任通过培训掌握“共情式沟通”方法后,面对学生冲突时,先回应情绪再引导解决问题,学生抵触情绪明显减少。
(二)完善德育评价机制
采用“三维评价体系”:学生自评(填写“我的道德小进步”周记)、小组互评(每周评选“合作之星”“友善之星”)、家校联评(结合家庭实践表现)。评价结果以“成长寄语”形式反馈,如“你在帮助同学解答难题时,展现了乐于助人的品质,继续加油!”。
(三)营造班级德育文化
通过环境布置传递德育理念:教室墙面设置“美德故事角”,张贴学生绘制的“孔融让梨”等传统故事漫画;图书角摆放《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书籍;定期开展“班级约定”修订活动,如学生提出“不打断别人说话”“借东西要还”等规则,增强对道德规范的认同感。
五、结论与展望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需突破“形式化”“单一化”困境,以生活化为基础、个性化为核心、协同化为保障,构建多维度育人体系。研究表明,当德育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兼顾个体差异并形成家校合力时,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表现均能得到显著提升。本研究仍存在样本量较小的局限,未来可扩大研究范围,探索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的德育工作规律,为小学班主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王海燕. 生活化德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基础教育参考,2022(5):45-48.
[3] 加德纳. 多元智能新视野[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4] 李军. 小学家校协同德育的困境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23(2):23-25.